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中国国学文化2024/10/16 10:02:55浏览次数:
古希腊有个诡辩哲学家叫赫拉克利特,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一切皆变,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呢?这是因为河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你刚才踏进去的那一条河流已经不是现在这条河流了。赫拉克利特这个观点很伟大,但是他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一切都在变化。后来他把变化的根源归结为神,仍然有点牵强附会。
赫拉克利特之所无法解释“永恒的变化”,是因为他没有找到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即使找到了,也不是很彻底。因为西方文化在根子上是“一”,而不是“二”(这一点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如果去看一看《周易》,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了。
按照传统的说法,“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别小看简单的六个字,可让我们的古人伤透了脑筋,因为不知道这三个词啥意思。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这里的这个“易”字。我们知道,在《古汉语辞典》里,“易”有双重意思:①变化;②容易。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一个同样的字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而且按照哪一种涵义讲都可能说得通。起先《周易》、《易经》、《易》,西方有人翻译为TheBookofChange,意思是“讲变化的书”。但是“易”不但讲“变易”,也讲“不易”,或者说是讲“变易的不易之道”,这里的“不易”是指“不变化”,还是指“不容易”呢?西方人糊涂了,到最后干脆不译,就直接用汉语拼音“YiJing”做书名,算是“易”的一种巧译。结果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是,这种“不易”又做了一次语言游戏:不译,不易,是译,是易。
依笔者看来,这三个词应该区别对待,不能等同视之。“简易”中的“易”应为“难易”之“易”。所谓的“简易”就是简单、容易的意思。所谓的简单,是说全部卦象都由阴阳两爻构成,构成单位是简单的。不就是一个“—”、一个“--”,有什么难的?略微看一眼,大部分人都能有一点肤浅的认识。也就是说,入门并不难。所以说,“易”的第一要义就是“简单、容易”。可是,你再深入研究下去就会傻眼,因为就是这么两个简单的构成单位却演绎出了无穷无尽的变化。
最能代表《周易》智慧的是围棋。围棋就是由黑子、白子构成的,游戏规则也很简单,就是围子。因为简单,所以入门很容易。可是,你如果真正钻进去就会发现,虽是黑白两子,却能走出无穷尽的棋局,真是变幻莫测。这才是高智商的游戏。而且所有高智商的游戏都满足了这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构成单位简单,二是游戏规则容易把握。但正是这种所谓的“简易”后面蕴含的却是汹涌澎湃的风浪。在这一点上,象棋就逊色很多了,不仅构成单位多,包括车、马、象、炮、卒,而且游戏规则也比较麻烦,所以它玩出的花样就远比围棋少得多。
所谓的“变易”指的则是一切皆变,永无止境。在这里,你看不到任何现成的东西,也找不到任何支点,看到的只有此消彼长,潮起潮落。一切都在变化中产生,一切又都在变化中消亡。《易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谓之易。”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有阴则有阳,有失必有得,有刚则有柔,有积极的一面就有消极的一面……既相互对立,又和谐统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则无不是因为阴阳交互作用而致。这就是“道”,是宇宙的大规律,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钥匙。这个天地之道,生生不息,周而复始,这就是“易”——不断地变易。所谓“观于阴阳而立卦”(《易传·说卦》),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易传·系辞》),所谓“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易传·系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所谓“不易”,最难理解,歧义也最多。有人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切皆变,而变化本身是不变的,所以说是“不易”。笔者认为,我们古代绝对没有西方这种诡辩式的语言游戏,这是西方的专利。我们玩语言游戏,总是在“形”、“音”和“意”上做文章(我们后面会专门谈中国语言的魅力),而非玩弄“变”和“不变”的概念。这里,笔者取最简单的意思,所谓的“不易”,其实就是说“不容易”。怎么说“不容易”呢?其实就是说,即使你知道了阴阳之间是相生相克、变化无穷,也无法把握其中的奥秘。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卦象不仅代表事物,还代表四时、四方、五行。含义多重,使得破解卦象的确切含义变得扑朔迷离。
具体到六十四卦来说,虽然它们都是由“—”、“--”两爻组合而成的,但其组合和变化的意义却是难以把握的。而且在每一卦中,不仅“—”、“--”各爻的数量非常重要,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关键,整体和局部之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张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卦象而言,即使“—”和“--”的数量相同,但其搭配的状态和所处的位置不同,卦象的含义也会大相径庭。
估计大家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同样的三匹马,排列顺序不同,其导致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更何况变化还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是强调阴阳的互相转化的“恒变之术”,还是把阴阳维持在平衡状态中的“中庸之道”,却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正因为此,同样面对《周易》,孔子从中感悟出来的道理和老子从中感悟出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孔子注重“乾上坤下”,注重阴阳的伦理含义,从中得出“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修身养性之道;而老子却是“贵柔守慈”,强调“上善若水,天下莫之能争”,让人总感觉是“君人南面之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模糊性是智慧的一种美德。”《周易》看似清楚、实则模糊的特性成就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智慧如果像白开水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里还有魅力可言?1+1=2,大家都不会产生歧义,但这里面也没有智慧,至多是一个小知识。惟有《周易》,成了永远也打不开的黑箱,无论如何咀嚼,都觉得意犹未尽。在《周易》的理解方面,没有权威,谁也不敢说自己已经穷尽了其中所有的奥秘。
确实,在千变万化的卦象中把握事物发展的现状、规律及其意义,确实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游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传·系辞》)讲的就是这种活学活用的不易之法。总之,一切皆变,“变”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思维智慧,但其中的奥秘,又岂是干巴巴的语言能说清楚的?老子早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对于这种时隐时现、变动不居的思维智慧,我们只能细细地品味,静静地体悟。
赫拉克利特之所无法解释“永恒的变化”,是因为他没有找到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即使找到了,也不是很彻底。因为西方文化在根子上是“一”,而不是“二”(这一点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如果去看一看《周易》,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了。
按照传统的说法,“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别小看简单的六个字,可让我们的古人伤透了脑筋,因为不知道这三个词啥意思。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这里的这个“易”字。我们知道,在《古汉语辞典》里,“易”有双重意思:①变化;②容易。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一个同样的字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而且按照哪一种涵义讲都可能说得通。起先《周易》、《易经》、《易》,西方有人翻译为TheBookofChange,意思是“讲变化的书”。但是“易”不但讲“变易”,也讲“不易”,或者说是讲“变易的不易之道”,这里的“不易”是指“不变化”,还是指“不容易”呢?西方人糊涂了,到最后干脆不译,就直接用汉语拼音“YiJing”做书名,算是“易”的一种巧译。结果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是,这种“不易”又做了一次语言游戏:不译,不易,是译,是易。
依笔者看来,这三个词应该区别对待,不能等同视之。“简易”中的“易”应为“难易”之“易”。所谓的“简易”就是简单、容易的意思。所谓的简单,是说全部卦象都由阴阳两爻构成,构成单位是简单的。不就是一个“—”、一个“--”,有什么难的?略微看一眼,大部分人都能有一点肤浅的认识。也就是说,入门并不难。所以说,“易”的第一要义就是“简单、容易”。可是,你再深入研究下去就会傻眼,因为就是这么两个简单的构成单位却演绎出了无穷无尽的变化。
最能代表《周易》智慧的是围棋。围棋就是由黑子、白子构成的,游戏规则也很简单,就是围子。因为简单,所以入门很容易。可是,你如果真正钻进去就会发现,虽是黑白两子,却能走出无穷尽的棋局,真是变幻莫测。这才是高智商的游戏。而且所有高智商的游戏都满足了这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构成单位简单,二是游戏规则容易把握。但正是这种所谓的“简易”后面蕴含的却是汹涌澎湃的风浪。在这一点上,象棋就逊色很多了,不仅构成单位多,包括车、马、象、炮、卒,而且游戏规则也比较麻烦,所以它玩出的花样就远比围棋少得多。
所谓的“变易”指的则是一切皆变,永无止境。在这里,你看不到任何现成的东西,也找不到任何支点,看到的只有此消彼长,潮起潮落。一切都在变化中产生,一切又都在变化中消亡。《易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谓之易。”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有阴则有阳,有失必有得,有刚则有柔,有积极的一面就有消极的一面……既相互对立,又和谐统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则无不是因为阴阳交互作用而致。这就是“道”,是宇宙的大规律,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钥匙。这个天地之道,生生不息,周而复始,这就是“易”——不断地变易。所谓“观于阴阳而立卦”(《易传·说卦》),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易传·系辞》),所谓“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易传·系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所谓“不易”,最难理解,歧义也最多。有人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切皆变,而变化本身是不变的,所以说是“不易”。笔者认为,我们古代绝对没有西方这种诡辩式的语言游戏,这是西方的专利。我们玩语言游戏,总是在“形”、“音”和“意”上做文章(我们后面会专门谈中国语言的魅力),而非玩弄“变”和“不变”的概念。这里,笔者取最简单的意思,所谓的“不易”,其实就是说“不容易”。怎么说“不容易”呢?其实就是说,即使你知道了阴阳之间是相生相克、变化无穷,也无法把握其中的奥秘。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卦象不仅代表事物,还代表四时、四方、五行。含义多重,使得破解卦象的确切含义变得扑朔迷离。
具体到六十四卦来说,虽然它们都是由“—”、“--”两爻组合而成的,但其组合和变化的意义却是难以把握的。而且在每一卦中,不仅“—”、“--”各爻的数量非常重要,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关键,整体和局部之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张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卦象而言,即使“—”和“--”的数量相同,但其搭配的状态和所处的位置不同,卦象的含义也会大相径庭。
估计大家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同样的三匹马,排列顺序不同,其导致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更何况变化还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是强调阴阳的互相转化的“恒变之术”,还是把阴阳维持在平衡状态中的“中庸之道”,却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正因为此,同样面对《周易》,孔子从中感悟出来的道理和老子从中感悟出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孔子注重“乾上坤下”,注重阴阳的伦理含义,从中得出“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修身养性之道;而老子却是“贵柔守慈”,强调“上善若水,天下莫之能争”,让人总感觉是“君人南面之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模糊性是智慧的一种美德。”《周易》看似清楚、实则模糊的特性成就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智慧如果像白开水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里还有魅力可言?1+1=2,大家都不会产生歧义,但这里面也没有智慧,至多是一个小知识。惟有《周易》,成了永远也打不开的黑箱,无论如何咀嚼,都觉得意犹未尽。在《周易》的理解方面,没有权威,谁也不敢说自己已经穷尽了其中所有的奥秘。
确实,在千变万化的卦象中把握事物发展的现状、规律及其意义,确实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游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传·系辞》)讲的就是这种活学活用的不易之法。总之,一切皆变,“变”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思维智慧,但其中的奥秘,又岂是干巴巴的语言能说清楚的?老子早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对于这种时隐时现、变动不居的思维智慧,我们只能细细地品味,静静地体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