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聋振聩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也能听到。发:开启;振:振动;聩:耳聋。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

成语分解

读音(fā,fà), 又部,共5画

㈠ 发 [ fā ]

①. 交付,送出。 如: 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②. 放,射。 如: 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③. 表达,阐述。 如: 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④. 散开,分散。 如: 发散。

⑤. 开展,张大,扩大。 如: 发展。发扬。

⑥. 打开,揭露。 如: 发现。发掘。

⑦. 产生,出现。 如: 发生。发愤。奋发。

⑧.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 如: 发面。

⑨. 显现,显出。 如: 发病。发抖。发憷。

⑩. 开始动作。 如: 发动。

⑪. 引起,开启。 如: 启发。发人深省。

⑫. 公布,宣布。 如: 发布。发号施令。

⑬.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㈡ 发 [ fà ]

①.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 如: 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读音(lóng), 耳部,共11画

①. 耳听不见声音。 如: 聋子。耳聋。发聋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读音(zhèn), 手部,共10画

①. 搬动,挥动。 如: 振动。振荡。振幅。振臂。振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②. 奋起,兴起。 如: 振奋。振作。振兴(xīng )。振振有辞。

③. 古同“赈”,救济。

④. 古同“震”,威震。

读音(kuì), 耳部,共15画

①. 聋。 如: 昏聩。发聋振聩(亦称“振聋发聩”)。

成语概况

拼音: fā lóng zhèn kuì

注音: ㄈㄚ ㄌㄨㄥˊ ㄓㄣˋ ㄎㄨㄟˋ

繁体: 發聾振聵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醍醐灌顶   发聩振聋

  • 组合 ABCD式
  • 结构 联合式
  • 感情 中性
  • 年代 近代
  • 热度 常用

成语意思

出处:清・蕊珠旧史《京尘杂录・厂年玉笋志》:“如洛钟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发聋振聩。”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唤醒麻木的人。

例子: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正音:“聩”,读作“kuì”,不能读作“guì”。

辨形:“振”,不能写作“震”。

故事: 清朝时期,英国舰船经常侵犯中国领海主权,以保护向中国输送鸦片的贸易,鸿胪寺卿黄爵滋忧心忡忡。他上《禁烟议疏》给道光皇帝,列举大量的数据与材料证明鸦片的危害,提出为了严禁鸦片,应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

成语解释

【释义】

聩,天生耳聋。发聋振聩指声音大得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以言论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清史稿・卷三七八・黄爵滋传》:“虽顽愚沉溺之久,自足以发聋振聩。”亦作“振聋发聩”。

成语造句

1:柳云的话发聋振聩,令不少江家子全身剧震,却是被柳云这话引起心*共鸣,如梦初醒,又如醍醐灌顶。

2: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喊,随即纷纷叫嚷不休,声响发聋振聩,势如雷霆万钧以待发号。

3:徐诚忻再把那提纲上的观点一项一项的传授给他,徐诚忻的观点,加上吕商英的文采,一篇文章写得是气势磅礴、发聋振聩

4: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此书以其醒目的标题、新奇的论调和发聋振聩的先知式的预言,广泛地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

5:远处离老远就听到了,练武的声音发聋振聩,听起来就要人感觉心潮澎湃,可见练武人之多。

6:当年鲁迅先生利用手中的笔杆写出了发聋振聩的绝世之作。

7:他这篇文章一刊登出来,立即收到了发聋振聩的效果。

8:鲁迅有感于中国人民愚昧和麻木,很需要做发聋振聩的启蒙工作,于是他放弃学医,改用笔来战斗。

成语接龙

没有“聩”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发”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 间不容发
  • 伯仲之间
  • 称王称伯
  • 名实相称
  • 欺世盗名
  • 童叟无欺
  • 返老还童
  • 流连忘返
  • 从善如流
  • 无所适从
  • 聊胜于无
  • 穷极无聊
  • 层出不穷
  • 密密层层
  • 人烟稠密
  • 咄咄逼人
  • 书空咄咄
  • 大书特书
  • 贪小失大
  • 羊狠狼贪
  • 顺手牵羊
  • 风调雨顺
  • 满面春风

翻译

  1.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