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爸爸,母亲的丈夫。 如: 父母。父辈。父子。父兄。
②. 对男性长辈的称呼。 如: 父老(一国或一乡的长者,亦指古代乡里中管理公共事物的人)。伯父。舅父。
①. 老年人。 如: 田父。渔父。
②. 同“甫”。
①. 妈妈,娘。 如: 母亲。母性。母系。慈母。母忧(称母亲去世)。
②.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 如: 姑母。舅母。
③. 雌性的,与“公”相对。 如: 母鸡。
④.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 如: 母国。母校。母音(元音)。
⑤.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分的。 如: 螺丝母。子母扣。
⑥. 姓。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①. 国。 如: 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拼音: fù mǔ zhī bāng
注音: ㄈㄨˋ ㄇㄨˇ ㄓ ㄅㄤ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父母之国 父母国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祖国。
例子:续范亭《警告中国抗战营垒内的奸细分子》:“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国尽忠,应该为祖国、为父母之邦尽忠。”
谜语: 祖国 (谜底:父母之邦)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没有重用他。他认为与季康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闲居起来,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等。
祖国,己身所属之国。《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
1:明国终究是父母之邦,人之常情啊,那你又是怎么入广宁军,还做了孙得功的手下?
2: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贵,多次遭到贬谪,却绝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
3:但我如今为着父母之邦忧心,方寸已乱,且容今后思量。
4: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当初齐国发兵要攻打鲁国,鲁国是孔子的母国,父母之邦就要陷入战争,孔子很着急,想不出来要派谁出去游说。
5:凡炎黄子孙,自当顾落叶归根之情,怀狐死首丘之念,以兴父母之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