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之木


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

成语分解

读音(fěi), 讠部,共10画

①. 捏造事实,说别人坏话。 如: 诽谤。诽章。腹诽心谤。

读音(bàng), 讠部,共12画

①.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 如: 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

②. 责备。 如: 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读音(mù), 木部,共4画

①. 树类植物的通称。 如: 树木。乔木。灌木。木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木求鱼。

②. 木料、木制品。 如: 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③. 棺材。 如: 棺木。

④. 质朴。 如: 木讷(朴实迟钝)。

⑤. 呆笨。 如: 木鸡。

⑥.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 如: 麻木。

⑦.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⑧. 姓。

成语概况

拼音: fěi bàng zhī mù

注音: ㄈㄟˇ ㄅㄤˋ ㄓ ㄇㄨˋ

繁体: 誹謗之木

感情 中性成语

  • 组合 ABCD式
  • 结构 偏正式
  • 感情 中性
  • 年代 古代
  • 热度 生僻

成语意思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

用法:作宾语;指让人写谏言的木牌。

成语解释

【释义】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桥边,供人书写谏言。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任人书写政治得失,称为“诽谤之木”。《淮南子・主术》:“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成语造句

1:按有关典籍的描述,远古时代是“众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

2:在我国历史上,比如,在尧舜时代,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清代发生过有名的“杨乃武案”等等,就是类似当代*访的相关制度和活动。

3: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

4:几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官方已设置了供人们议政论事的“诽谤之木”。

5: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6: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7:“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8:“立诽谤之木,申命九官,黜陟幽明。

9:为此,他还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设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

10:正所谓的人生意义,也是人世间的流传了几千年的诽谤之木

11:“舜有诽谤之木”,这是《吕氏春秋·自知》明文记载的。

12:早在远古时代,舜就设立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通过这两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缺点和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终于成为了一位受人爱戴的部落首领。

成语接龙

“木”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 木已成舟
  • 舟车之利
  • 利令智昏
  • 昏头昏脑
  • 脑满肠肥
  • 肥头大耳
  • 耳提面命
  • 命蹇时乖
  • 乖唇蜜舌
  • 舌剑唇枪
  • 枪林弹雨
  • 雨过天青
  • 青梅竹马
  • 马首是瞻
  • 瞻前顾后
  • 后来居上
  • 上行下效
  • 效犬马力
  • 力挽狂澜
  • 澜倒波随
  • 随心所欲
  • 欲擒故纵
  • 纵横捭阖

“诽”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 面谩腹诽
  • 改头换面
  • 朝令夕改
  • 月夕花朝
  • 风花雪月
  • 满面春风
  • 功德圆满
  • 好大喜功
  • 投其所好
  • 臭味相投
  • 口尚乳臭
  • 良药苦口
  • 丧尽天良
  • 心惊胆丧
  • 将心比心
  • 虾兵蟹将
  • 水母目虾
  • 跋山涉水
  • 打谩评跋
  • 风吹雨打
  • 甘拜下风
  • 食不求甘
  • 丰衣足食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