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②. 纯;专。 如: 专一。一心一意。
③. 全;满。 如: 一生。一地水。
④. 相同。 如: 一样。颜色不一。
⑤. 另外的。 如: 蟋蟀一名促织。
⑥.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 如: 算一算。试一试。
⑦. 乃;竞。 如: 一至于此。
⑧. 部分联成整体。 如: 统一。整齐划一。
⑨. 或者。 如: 一胜一负。
⑩. 初次。 如: 一见如故。
⑪.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①.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 如: 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
②. 特指中国的。 如: 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
③. 姓。
①.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 如: 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②. 表示多次或多数。 如: 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①.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 如: 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②.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 如: 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③. 国家,社会,大众。 如: 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④. 让大家知道。 如: 公开。公报。公然。
⑤.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 如: 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⑥. 敬辞,尊称男子。 如: 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⑦. 雄性的。 如: 公母。公畜。
⑧.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 如: 公公。外公(外祖父)。
⑨. 姓。
拼音: yī guó sān gōng
注音: ㄧ ㄍㄨㄛˊ ㄙㄢ ㄍㄨㄥ
繁体: 一國三公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政出多门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四回)
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骊姬设法把申生、重耳、夷吾送到边疆镇守,派土伪为他们建城堡,土伪十分为难,只好草草了事,说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不知道听谁的好。不久晋献公杀申生,重耳与夷吾外逃。
春秋时晋献公命士𫇭为重耳和夷吾筑城,士𫇭敬守君命,但为免除后患,只得草率完工,赋诗:“孤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典出左传・僖公五年。后比喻政令出于多门,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唐・刘子元・上萧至忠论史书》:“十羊九牧,其命难行,一国三公,适从安在?”
1:罗家伦一度愤然辞职,“清华为教育、外交两部所共管,已有两姑之间难于为妇之苦,今更加以董事会,则一国三公,更有吾谁适从之叹矣。
2:那咱们三个总得有一人当‘老师’吧,不能一国三公,各讲各的让人无所适从。
3:同时,还可免除“一国三公,民无所适从”的历史积弊,使国家和政党运行走入正常化轨道。
4:政出多门的近义词有各自为政、一国三公、各行其是。
5:一国三公,谁都来罚款,谁都不解决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