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逃。 如: 逃亡。流亡。
②. 失去。 如: 亡佚。亡羊补牢。
③. 死。 如: 伤亡。死亡。
④. 灭。 如: 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①. 古同“无”,没有。
①.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 如: 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
②. 特指中国的。 如: 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
③. 姓。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①.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 如: 声音。音乐(yuè)。音律。音色。音量。音区。音韵。音像。音容(声音、容貌)。弦外之音。
②. 信息,消息。 如: 音信。佳音。音讯。
拼音: wáng guó zhī yīn
注音: ㄨㄤˊ ㄍㄨㄛˊ ㄓ ㄧㄣ
繁体: 亡國之音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靡靡之音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例子: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林四娘》)
①国家将灭亡时充满愁苦哀思的音乐。《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聊斋志异・卷二・林四娘》:“再强之,乃俯首击节,唱伊、凉之调,其声哀婉。歌已泣下。公亦为酸恻,抱而慰之曰:『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
②淫靡的音乐。《旧唐书・卷一九〇・文苑传上・张蕴古传》:“勿内荒于色,勿外荒于禽,勿贵难得之货,勿听亡国之音。”
(1)国家将灭亡时充满愁苦哀思的音乐。《见《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聊斋志异・卷二・林四娘》:“再强之,乃俯首击节,唱伊、凉之调,其声哀婉。歌已泣下。公亦为酸恻,抱而慰之曰:『卿勿为亡国之音,使人悒悒。』”(2)淫靡的音乐。《旧唐书・卷一九〇・文苑列传上・张蕴古》:“勿内荒于色,勿外荒,勿贵难得之货,勿听亡国之音。”
1:情种旁有一本小册子,乃我生平之作,算不上杰作,亡国之音而已。
2:我认为张庆熊老师的《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似乎有“言过其实”之嫌。
3:儒家推崇的就是这些礼乐,把流行乐看成是郑卫之声,亡国之音。
4:这位复旦学子眼中的和蔼教授连夜怒书《“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一文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5: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而后方的一些歌舞厅仍在播放醉生梦死的亡国之音。
6:晚唐五代的郑卫之音、流靡之变太低俗,南唐君臣的亡国之音太哀伤,都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气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