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下牙对住,压碎或夹住东西。 如: 咬啮。咬噬。咬紧牙关。
②. 钳子等夹住或螺丝齿轮等卡住。 如: 咬合。咬住扣。
③. 喻话说定了不再改变,亦指受责难或审讯时拉扯不相关的人。 如: 一口咬定。乱咬好人。
④. 狗叫。 如: 鸡叫狗咬。
⑤. 正确地读字音,亦指过分地计较字句的意义。 如: 咬字儿。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⑥. 追赶进逼。 如: 双方比分咬得很紧。
①.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 如: 灿若文锦。
②. 刺画花纹。 如: 文身。
③. 记录语言的符号。 如: 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④.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 如: 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
⑤.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 如: 文化。文物。
⑥.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如: 天文。水文。
⑦. 旧时指礼节仪式。 如: 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⑧.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 如: 文质彬彬。
⑨. 温和。 如: 文火。文静。文雅。
⑩. 指非军事的。 如: 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⑪.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如: 文言。文白间杂。
⑫. 专指社会科学。 如: 文科。
⑬. 掩饰。 如: 文过饰非。
⑭.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 如: 一文不名。
⑮. 姓。
①. 用牙齿咬碎。 如: 细嚼慢咽。味同嚼蜡。
①. 义同(一),用于某些复合词。 如: 咀嚼。
①. 〔倒(dǎo)~〕反刍,牛等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
①. 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 如: 文字。汉字。字符。字母。字典。字句。字里行(háng )间。字斟句酌。
②. 文字的不同形式,书法的派别。 如: 草字。篆字。颜字。柳字。欧字。赵字。
③. 书法的作品。 如: 字画。字幅。
④. 字的音。 如: 字正腔圆。
⑤. 人的别名,亦称“表~”,现多称“号”;商店的名称,亦称“~号”。
⑥. 合同,契约。 如: 字据。
⑦. 旧时称女子出嫁。 如: 待字闺中。
⑧. 生子,乳,爱。 如: 字乳(生育)。字孕(怀孕)。
拼音: yǎo wén jiáo zì
注音: ㄧㄠˇ ㄨㄣˊ ㄐㄧㄠˊ ㄗˋ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字斟句酌
反义词: 走马观花 一挥而就 文不加点
出处:元・乔吉《小桃红・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微,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正音:“嚼”,读作“jiáo”,不能读作“jué”。
辨形:“嚼”,不能写作“爵”。
辨析:“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都有“仔细推敲字句”的意思。但“咬文嚼字”偏重在“过分地斟酌字句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句不放;不领会实质。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字斟句酌”是对每个字句都仔细推敲;用来称赞人谈话和写作态度慎重。词义前贬后褒。
歇后语: 1. 口吃报纸 —— 咬文嚼字
2. 书架上的老鼠 —— 咬文嚼字
谜语: 1. 书虫 (谜底:咬文嚼字)
2. 书蠹 (谜底:咬文嚼字)
3. 啃书 (谜底:咬文嚼字)
4. 秀才会餐 (谜底:咬文嚼字)
形容在字句上推敲琢磨。※#语或出元・秦&25cd1.jpg;夫《剪发待宾》第二折。后用“咬文嚼字”形容拘泥于文字诠释而流于见解迂腐、浅陋,亦用于形容好称引古书以卖弄才学的渊博。
[韩夫人云〕婆婆,请家里来,我问你咱。你孩儿拿的个信字来,我当与他五贯长钱,你怎生将他痛决了一场?你差了也,量个信字打甚么不紧?一点墨半张纸,又不中吃,又不中使,做甚么打他?[旦唱〕【滚绣毬】 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云〕俺典了信字,管待秀才。[唱〕又则道俺咬文嚼字。[韩夫人云〕量这个信字,打甚么 [2]?[旦唱〕都是那十数画儿有这信字,为臣的作个 [3],为子的作个 [4],为吏的 [5]个素身行止,借人钱财主每休想道推辞。 [云〕姐姐,喒这妇道人家,有这个信字呵![唱〕则被这亲男儿敬重做贤达妇。[云〕男子汉有这个信字呵![唱〕交朋友皆呼信有之。你可休看觑因而。
[1]典故或见于元・乔吉〈小桃红・瓠犀微露玉参差〉曲。
[2]不紧:要紧。
[3]重臣:身负国家重任的臣子。
[4]诤子:能直言规劝父亲的儿子。诤,音zhēng。
[5]情取:落得、取得。
元・乔吉〈小桃红・瓠犀微露玉参差〉曲(据《全元散曲》引)
瓠犀微露玉参差,偏称乌金渍。斜抵春纤记前事,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含宫泛征,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咬文嚼字”表面的意思就是把文字在口中咬嚼,形容人在字句上推敲琢磨。此语在元杂剧中已常见用,如秦&25cd1.jpg;夫的《剪发待宾》。这出戏剧是改编自《晋书・陶侃传》中所载陶母剪发易钱来招待宾客的故事。剧中除了描写传统“母贤子孝”的价值观,又虚构了一个财主“韩夫人”,由她主动提出要将女儿嫁给陶侃,待陶侃高中状元后,两人也终成眷属。这样皆大欢喜的剧情安排,反映了元代士人阶层与商人阶层联姻,政治权力和巨大财富结合的社会现象。在《剪发待宾》中,陶侃因知道附近来了一个老学者,便想请至家中招待向他请益,可是家贫无钱,无奈之中,只好写了“信”字,到财主韩夫人家中典当。韩夫人见陶侃相貌口才不凡,知是可造之材,便将钱给他。陶母知道这件事之后,却责备陶侃怎么可以用“信”字去典当换钱,要陶侃去将字赎回。陶侃心里虽然不愿意,但母命难违,只好又去韩家。陶母口中虽然斥责陶侃,心里也明白陶侃的用意,很想替他招待那位学者。于是等陶侃出门,陶母便剪下一头长发拿到街市上卖钱。陶母在街市上卖头发时,正好遇见了韩夫人。韩夫人知道陶母痛斥了陶侃一顿的事之后,觉得无法理解,便问道:“不过是一张纸罢了,有什么好生气的?”陶母便回答:“陶侃也和你有同样的想法,认为是我太过分咬文嚼字。但是,不论男女,都必须有了这个『信』字,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怎么可以小看它呢?”这里就用到了“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形容拘泥于文字诠释而流于见解迂腐、浅陋,或用于形容好称引古书以卖弄才学的渊博。
㈠
语义形容在字句上推敲琢磨。
类别用在“写作谨慎”的表述上。
①这篇咬文嚼字的文章,读起来颇费周折。
②他写这篇自传时,真是咬文嚼字,一点也不敢马虎。
㈡
语义形容拘泥于文字诠释而流于见解迂腐、浅陋。
类别用在“执文害意”的表述上。
①冬烘先生教人读书,往往咬文嚼字,令人得不到什么有益的知识。
②读书为的是要明白事理,如果一味咬文嚼字,反而难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㈢
语义形容好称引古书以卖弄才学的渊博。
类别用在“卖弄文才”的表述上。
①他才读了几本古书,说起话来就老是咬文嚼字,拾人牙慧,真让人受不了。
②他演说时最喜欢咬文嚼字,古今中外,东拉西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学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