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①. 丢失。 如: 遗失。遗落。
②. 漏掉。 如: 遗忘。遗漏。
③.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 如: 补遗。路不拾遗。
④. 余,留。 如: 遗留。遗俗。遗闻。遗址。遗风。遗憾。遗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⑤. 死人留下的。 如: 遗骨。遗言。遗嘱。
⑥. 不自觉地排泄。 如: 遗尿。遗精。
⑦.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 如: 遗传。
⑧. 抛弃。 如: 遗弃。
①. 文言代词,我。 如: “余将老”。
②. 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如: 剩余。余粮。余兴。余悸。余孽。节余。余生。余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余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③. 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 如: 十余人。
④. 后。 如: “劳动之余,欢歌笑语。”
⑤. 农历四月的别称。
⑥. 姓。
①.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 如: 力气。力量。
②. 一切事物的效能。 如: 视力。生产力。控制力。
③.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 如: 力学。作用力。保守力。
④. 用极大的力量。 如: 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⑤. 姓。
拼音: bù yí yú lì
注音: ㄅㄨˋ ㄧˊ ㄩˊ ㄌㄧˋ
繁体: 不遺餘力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全力以赴 倾巢而出
反义词: 三心二意 留有余地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全力以赴。
例子: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余力。(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正音:“不”,读作“bù”,不能读作“bú”。
辨形:“余”,不能写作“佘”。
辨析:见“尽心竭力”。
谜语: 1. 拔河比赛 (谜底:不遗余力)
2. 全部就业 (谜底:不遗余力)
3. 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谜底:不遗余力)
故事: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长平一举击败了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秦王要求赵王割六座城池,赵王召集大将商量对策,虞卿认为秦国不遗余力攻打赵国,我们必须联合楚魏对抗,赵王不听,一味求和结果被秦所灭。
不保留一点力气。形容竭尽全力,毫无保留。语出《战国策・赵策三》。△“尽心竭力”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秦既解邯郸之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讲。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1]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1]秦: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孝公时定都咸阳,得商鞅变法图强,积极东侵。惠王时重用张仪,以连横政策离间六国。昭襄王用范雎采远交近攻之策向东扩展。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据《战国策・赵策三》载,战国末年,秦国攻打赵国,于长平一役大败赵军。秦军归国后,秦王派人前往赵国,要求割让六个城池做为讲和的条件。赵王不知是否该答应,犹豫不决,便与臣子虞卿、楼缓商议。楼缓认为赵王应该割地求和,但虞卿却认为万万不可,他问赵王:“大王您看秦国攻打赵国后收兵,是因为疲倦还是因为您?”赵王说:“秦国竭力攻打我国,如今收兵必定是因为疲倦的缘故。”虞卿接著说:“秦国不能完全攻下我国,因兵倦而归。大王您如又将城池奉上,那不是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吗?如果以后秦国又来攻打,大王您恐怕连自救的力量都没有了。”楼缓听后,持相反的意见说:“如果连这六个小城都不愿意割让,难道要等秦国再来攻打,再割让更多的土地吗?”赵王听了问说:“如果我听你的割地,你能保证秦国将来不会再来攻打吗?”楼缓也不能保证。话传到虞卿那里后,他又再度晋见赵王,并说:“楼缓既不能保证,那割地又有什么用?现在割让了六个小城,等到秦国再来攻,又要割地,这样下去不是自寻死路吗?只会让秦国更强,赵国更弱罢了!如果真要割地,不如用五个城池去贿赂秦国的头号大敌齐国,立下盟约,合力攻秦。这样不但不会便宜了秦国,还可以和别国结盟,成功之后也能从秦国那儿要回我们割给齐国的土地。”赵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派虞卿去向齐王游说。《战国策・赵策三》中记载这段故事,其中一段“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即是这句成语的由来。“遗”是遗留的意思,“不遗余力”是指一点力量都不会留下,竭尽全力之意。后来“不遗余力”就被用来形容竭尽全力,毫无保留。
语义形容竭尽全力,毫无保留。
类别用在“竭尽心力”的表述上。
①王老师尽心竭志教导学生,不遗余力。
②老李十分热心,经常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
③对于执行上级的命令,他一向是不遗余力。
④张先生对于公益活动总是热心参与,不遗余力。
⑤老板交代的事,员工都应不遗余力地将之完成!
⑥灾害发生时,救灾人员总是不遗余力地抢救灾民。
⑦由于亲身经历,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向群众宣导志工观念。
⑧由于陈老师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学生们都十分敬佩他。
⑨这个引起争议的提案,有些人不遗余力地对它进行诋毁。
⑩我国地少人稠,应该不遗余力地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弥补这种先天不足。
同义“不遗余力”及“尽心竭力”都有用尽所有力量的意思。
异义“不遗余力”使用范围较广,褒贬义均适用;“尽心竭力”则另有用尽心思之义,多用在褒义。
形音遗,音|ˊ。留下。不可写作“遣”。
不遗余力 | 尽心竭力 | 例句 |
---|---|---|
✅ | ❌ | 这个引起争议的提案,有些人不遗余力地对它进行诋毁。 |
✅ | ✅ | 只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做事,一定会成功。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