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光滑厚实的丝织品。 如: 绨袍。
①. 比绸子厚实而粗糙的纺织品,用丝做经,用棉线做纬。 如: 线绨。
①. 中式长衣。 如: 袍子。长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旧时军人相称)。袍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谊”、“袍袍故旧”)。
②. 衣服的前襟。 如: “反袂拭面,涕沾袍”。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①.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如: 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②.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 如: 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③. 情谊。 如: 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④.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 如: 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⑤. 指认为亲属的。 如: 义父。
⑥.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 如: 义齿。义肢。
⑦. 姓。
拼音: tí páo zhī yì
注音: ㄊㄧˊ ㄆㄠˊ ㄓ ㄧˋ
繁体: 綈袍之義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绨袍恋恋
出处: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用法:作宾语;指不忘旧恩。
例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彼行虽贱,而祖德未斩;且与君为故人,亦宜有绨袍之义。”
故事: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