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 如: 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②.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 如: 血统。血缘。
③. 喻刚强热烈。 如: 血性。血气方刚。
①.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
①.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 如: 气体。
②. 呼吸。 如: 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③.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 如: 气候。气温。气象。
④. 鼻子闻到的味。 如: 气味。臭气。
⑤. 人的精神状态。 如: 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
⑥. 怒,或使人发怒。 如: 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 )。忍气吞声。
⑦. 欺压。 如: 受气。
⑧.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 如: 气功。气血。气虚。
⑨. 中医指某种症象。 如: 痰气。湿气。
⑩. 景象。 如: 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①. 有胆量,敢做。 如: 勇敢。勇毅。勇气。勇士。英勇。奋勇。
②. 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 如: 兵勇。劲勇。募勇。
③. 姓。
拼音: xuè qì zhī yǒng
注音: ㄒㄩㄝˋ ㄑㄧˋ ㄓ ㄩㄥˇ
繁体: 血氣之勇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意气用事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夫子过孟贲远矣。”宋・朱熹集注:“孟贲血气之勇。”
用法:作宾语;用于处事。
例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汝等不知兵法,只凭血气之勇,强欲出战,致有此败。”
只凭一时冲动所激发的勇气。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句下朱熹・集注》:“孟贲血气之勇,丑盖借之以赞孟子不动心之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