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琀〕字拼音是(hán),部首是王部,总笔画是11画

〔琀〕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王、含”或“⺩、含”,五行属水。

〔琀〕字仓颉码是MGOIR,五笔是GWYK,四角号码是18162,郑码是COXJ

〔琀〕字的UNICODE是U+740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9696,UTF-32:00007400,UTF-8:E7 90 80。

〔琀〕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序号7104

〔琀〕字异体字是


名词

1.古代塞在死者嘴里的珠玉。

jade piece put in the mouth of the dead upon burial;

琀,送死口中玉也。 —— 《说文》玉贝曰琀。 —— 《荀子·大略》

2.字本作“含”

含者何?口实也。 —— 《公羊传·文公五年》


◎古代放在死者嘴里的珠玉等:“殡~之物,一皆绝之。”


笔顺:横、横、竖、提、撇、捺、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横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上 部首:玉部

武英殿刻本: 第1750頁,第19

同文書局本: 第732頁,第25

標點整理本: 第684頁,第24

《唐韻》、《韻會》、《正韻》𡘋胡紺切,音憾。《說文》:賵賻琀襚,皆贈喪之物。珠玉曰琀。

又,或作含。《周禮・春官・典瑞》:共含玉。【註】含玉柱左右顄及在口中者。

又,通作唅。《晉書・皇甫謐傳》:𣩵唅之物。

又,《集韻》:胡南切,音含 —— 義同。

卷目:考證・午集上 部首:玉部

愛日堂藏本: 第434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658頁,第15

《周禮・春官・典瑞》共含玉。〔註〕含玉柱左右顄,及在口中者。

謹照原文顄改顚。按顚與𠑘同。

注解

〔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上,康熙部首是玉部

〔琀〕字拼音是h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含,五行属

〔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hán] ⑴ 古代放在死者嘴里的珠玉等:“殡~之物,一皆绝之。”

字源字形

琀(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琀(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琀(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琀(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琀(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上反切胡紺切頁碼11頁,第12字續丁孫

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一反切侯勘反頁碼55頁,第6行,第1字述

琀送死口中玉也。從玉、含,含亦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上反切胡紺切古音第七部頁碼74頁,第1字許惟賢第31頁,第1

琀送死口中玉也。

《典瑞》曰:大喪共飯玉,含玉。注。飯玉,碎玉以雜米也。含玉,柱左右顚及在口中者。《雜記》曰:含者執璧將命。則是璧形而小耳。《穀梁傳》曰:貝玉曰含。按琀,士用貝。見《士喪禮》。諸矦用璧。見《雜記》。天子用玉。

从王含。含亦聲。

胡紺切。古音在七部。經傳多用含。或作唅。

琀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1頁,第11字
2陳昌治本第40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52頁
4說文校箋第16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13頁,第14字
6說文今釋第47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8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2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70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9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14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13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370頁【補遺】第16189頁
14通訓定聲第363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42頁【崇文】第165頁
16說文句讀第48頁
17古字詁林第一冊,第297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49頁,第13字

国语辞典

◎古代置于死者口中的玉、贝等物。同“含”(二)。

《说文解字•玉部》:“琀,送死口中玉也。”清•徐珂《清稗类钞•鉴赏类•陈原心藏古玉八十一事》:“入土重出之玉,世谓之旧玉。更有古时含殓之器,谓之琀玉。”

两岸词典

◎古代置于死者口中的玉、珠、贝等物。

琀玉。

翻译

gems of pearls formerly put into the mouth of a corps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