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㵎〕字是多音字,拼音是(hǎn、jiàn、kǎn),部首是氵部,总笔画是15画

〔㵎〕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閒”。

〔㵎〕字仓颉码是EANB,五笔是IUEG,四角号码是37120,郑码是VXQ

〔㵎〕字的UNICODE是U+3D4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A,10进制: 15694,UTF-32:00003D4E,UTF-8:E3 B5 8E。

〔㵎〕字异体字是澗、磵、𡼏、𧯎


◎同“涧”。



笔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47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649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597頁,第22

《唐韻》:古莧切;《集韻》:居莧切,𡘋音覸。《說文》:山夾水也。《詩・召南》:于㵎之中。

又,水名。《書・禹貢》:伊、洛、瀍、㵎。

又,《前漢・地理志》:㵎水出金城郡,今居縣西北塞外。

又,《集韻》:居閑切,音閒 —— 義同。

別作礀、𡼥。

注解

〔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㵎〕字是多音字,拼音是hǎn、jiàn、kǎ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閒

字源字形

㵎(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㵎(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㵎(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㵎(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㵎(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古莧切頁碼370頁,第7字續丁孫

㵎山夾水也。从水閒聲。一曰澗水,出弘農新安,東南入洛。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溝鴈反頁碼906頁,第4行,第2字述

㵎山夾水也。從水間聲。一曰:澗出弘農新安,東南入洛。

臣鍇曰:「澗猶隈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古莧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2215頁,第6字許惟賢第964頁,第6

㵎山夾水也。

《釋山》、《毛傳》皆云:《小雅》。秩秩《斯干》。毛云:干,㵎也。此謂詩假借干爲㵎也。

从水。閒聲。

古莧切。十四部。

一曰㵎水。出弘農新安。東南入雒。

雒各本作洛。今正。《地理志》曰:宏農郡新安。《禹貢》㵎水在東南入雒。《禹貢》雒水,出弘農郡上雒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按《地理志・禹貢》雒水字作雒。凡云伊水入雒,穀水入雒,㵎水入雒,廛水入雒。凡云上雒縣,雒陽縣。字皆不作洛也。且志文前後相應。此云《禹貢》雒水,則前文稱《禹貢》逾于雒。伊雒瀍㵎旣入于河,道雒自熊耳,古本必皆作雒。斷不作洛也。且志稱職方豫州川曰熒雒。雍州浸曰渭洛。二字分別畫然。可以證上稱《禹貢》,亦必分別畫然。惟豫雒,雍洛不同字。故北地歸徳下云洛水出北蠻夷中。直路下云沮水出東西入洛。左馮翊褱徳下云洛水東南入渭。與雒水字迥別。學者以是求之。可以知黄初一詔之欺人矣。漢新安縣故城在今河南河南府澠池縣東。㵎水在今澠池縣東。合於穀水。而互受通稱。同至今洛陽縣西南入洛水。

㵎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32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934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705頁
4說文校箋第482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441頁,第17字
6說文今釋第1613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737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5471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359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291頁,第20字
11標注說文第466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390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0992頁【補遺】第17669頁
14通訓定聲第2902頁,第5字
15說文義證第968頁【崇文】第3869頁
16說文句讀第1573頁
17說文新證第797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47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028頁,第9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a mountain stream or torrent, a measurement used in ancient times; a hundred million waterways (ditches) equal to a mountain stream, a river in ancient, head source in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flowing east then north to conbine with Gushui (today's Jianh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