𠥊


〔𠥊〕字拼音是(jī),部首是匚部,总笔画是10画

〔𠥊〕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匚、其”。

〔𠥊〕字仓颉码是STMC,五笔是AADW,郑码是HEC

〔𠥊〕字的UNICODE是U+2094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33450,UTF-32:0002094A,UTF-8:F0 A0 A5 8A。

〔𠥊〕字异体字是



◎同“箕”。


笔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匚部

武英殿刻本: 第356頁,第10

同文書局本: 第154頁,第3

標點整理本: 第83頁,第26

《篇海》:居疑切 —— 籀文箕字。《玉篇》作𠥊。

注解

〔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匚部

〔𠥊〕字拼音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匚、其

〔𠥊〕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ī] ⑴ 同“箕”。

字源字形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居之切頁碼147頁,第1字續丁孫

箕簸也。从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从箕。

𠀠

𠀠古文箕省。

𠷛

𠵶、𠴩

𠷛亦古文箕。

𠔋

𠔋亦古文箕。

𠔝

𢍌、𠔐、其

𠔝籒文箕。

𠥩

𠥊

𠥩籒文箕。

按:甲骨文、金文與《說文》古文「𠀠」形相近。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為舌,下及左右為郭,其交叉者,以郭含舌,舌乃固也,亦象其編織之文理。」「蓋未借『其』為語詞之先,『其』為箕字;既借之後,箕始加竹。」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居而反頁碼375頁,第6行,第1字述

𠥩簸也。從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從箕。

臣鍇曰:「丌,其下也。」

反切………頁碼375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箕。

臣鍇曰:「此直象形。」

反切………頁碼375頁,第7行,第2字述

皆古文。

臣鍇曰:「象舌形,廾,手持之。」

反切………頁碼375頁,第7行,第3字述

籒文箕。

反切………頁碼375頁,第7行,第4字述

古文箕。

臣鍇曰:「已上皆象形。」

反切………頁碼375頁,第1行,第1字述

籒文箕。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居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794頁,第2字許惟賢第354頁,第2

𠥩所㠯簸者也。

所㠯者三字今補。全書中所㠯字爲淺人刪者多矣。《小雅》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廣韵》引《世本》曰:箕帚,少康作。按簸揚與受𡊅皆用箕。

从竹𠀠。象形。丌其下也。

四字依《韵會》本。今各本丌下互譌。居之切。一部。

凡箕之屬皆从箕。

古文箕。

象形不用足。今之箕多不用足者。

亦古文箕。

下象竦手。

亦古文箕。

此象箕之哆口。

籒文箕。

依大徐作籒。按經籍通用此字爲語詞。渠之切。或居之切

籒文箕。

从匚。會意。《匚部》曰:𠥓籒文匚。

白话解释

箕,簸箕。字形采用“竹、”会义,象形;下部是箕脚丌。所有与箕相关的字,都采用“箕”作边旁。

箕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91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390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300頁
4說文校箋第194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181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658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160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265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964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17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192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1523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4973頁【補遺】第16729頁【補編】第14890頁
14通訓定聲第723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398頁【崇文】第1589頁
16說文句讀第587頁
17說文新證第376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四冊,第702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471頁,第8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