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字拼音是(kàng),部首是扌部,总笔画是7画

〔抗〕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亢”,五行属木。

〔抗〕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亢声。本义是抵抗,抵御。

〔抗〕字仓颉码是QYHN,五笔是RYMN86,RYWN98,四角号码是50017,郑码是DSQD,中文电码是2123,区位码是3125

〔抗〕字的UNICODE是U+629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239,UTF-32:00006297,UTF-8:E6 8A 97。

〔抗〕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646,属常用字

〔抗〕字异体字是伉、扛、杭、𢪨


动词

1.形声。从手,亢声。本义:抵抗,抵御。

2.同本义。

resist; combat; fight;

抗,扦也。 —— 《说文》抗,御也。 —— 《小尔雅·广言》抗木横一缩。 —— 《仪礼·既夕礼》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汉· 贾谊《过秦论》

抗木(旧时所用的葬具。在棺木之上覆盖一席,用以防御尘土);抗力(抵抗力);抗犯(抵抗与进犯);抗玩(玩忽抗命);抗质(谓劫持人质以相抗);抗矫(矫情抗俗,高蹈)

3.抗拒;拒绝。

defy; refuse;

安能抗此难乎。 —— 《资治通鉴》抗辞慷慨。 ——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抗拒(顶撞;违抗并拒绝);抗违(抗拒,违背);抗租(抗缴地租);抗逆(违抗,抗拒);抗斗(反抗斗争)

4.匹敌,抗衡。

contend with;

独莲花与抗耳。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抗横(抗衡);抗行(并行;抗衡);抗美(抗衡媲美);抗库(并立,抗衡)

5.举起。

raise;

抗皓手而清歌。 —— 曹植《七启》

抗力(力能举起);抗手(举手为礼);抗足(投足,举足);抗兵(举兵)

6.呈上 。

present;

抗表(向皇帝上奏章);抗章(向皇帝上书直言)

形容词

1.高;大。通“亢”。

high; great;

谪戍之众,非抗于几国之师也。 —— 汉· 贾谊《过秦论》以犯上为亢。 —— 《韩非子·问辩》

抗世(高世,超乎世俗);抗殿(谓高筑殿堂或指高大的殿堂)

2.刚正不阿;高尚。

upright and never stooping to flattery; noble;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 —— 萧统《文选序》

抗迈(俊杰出群,高超不凡);抗行(高尚的德行);抗迹(高洁不群的行为);抗直(坦率刚直);抗词(直言陈说。亦指严厉正直的言辞)

3.高亢;高声 。

loud and sonorous;

抗烈(高亢激烈);抗朗(高亢响亮);抗言(高声而言);抗音(抗声)


①抵御。~击。~争。~拒。抵~。顽~。

②拒绝。~议。~上。~命。~税。

③对等。~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笔顺:横、竖钩、提、点、横、撇、横折弯钩/横斜钩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10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422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368頁,第12

古文: 𪜠

《唐韻》:苦浪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浪切,𡘋音伉。《說文》:扞也。《儀禮・既夕》:抗木橫三縮二。【註】抗,禦也,所以禦止土者。

又,《廣韻》:舉也。《禮・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註】舉以世子之法,使與成王居而學之。又,〈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墜。【疏】歌聲上響,感動人意,如似抗舉也。

又,以手舉物也。《淮南子・說山訓》: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

又,振也、蔽也。

又,《增韻》:抵也、敵也。《前漢・貨殖傳》:子貢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又,揚子《方言》:縣也。山之東西曰抗,燕趙之郊縣物於臺之上謂之佻。

又,《集韻》:居郎切,音岡 —— 與掆同,亦舉也。《詩・小雅》:大侯既抗。【箋】舉鵠而棲之於侯也。【毛傳】苦浪反。【朱傳】居郎反。

又,《唐韻》:胡郎切;《集韻》:寒剛切,𡘋音杭 —— 義同。蔡邕〈釋誨〉:九河盈溢,非一凷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

《說文》:抗或从木。徐鉉曰:今俗作胡郎切。別見木部。

注解

〔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抗〕字拼音是kà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亢,五行属

〔抗〕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亢声。本义是抵抗,抵御。

〔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kàng] ⑴ 抵御⑵ 拒绝⑶ 对等

字源字形

抗(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抗(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抗(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抗(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抗(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抗(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抗(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抗(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苦浪切、胡郞切頁碼407頁,第27字續丁孫

抗扞也。从手亢聲。

杭抗或从木。

臣鉉等曰:今俗作胡郞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香浪反頁碼978頁,第4行,第1字述

杭扞也。從手亢聲。

反切………頁碼978頁,第4行,第2字述

抗或從木。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苦浪切古音第十部頁碼2435頁,第3字許惟賢第1059頁,第3

杭扞也。

《旣夕禮》注曰:抗,禦也。《左傳》曰:以亢其讎。注云:亢猶當也。亢爲抗之叚借字。《周禮》。綱惡馬。注云:綱讀爲以亢其讎之亢。書亦或爲亢。亢,禦也。禁也。綱亦亢之,叚借字也。引申之義爲高抗。《旣夕》注曰:抗,舉也。

从手。亢聲。

苦浪切。十部。

抗或从木。

若《旣夕禮》抗木横三縮二,其字固可从木矣。今人用此字讀胡郎切。乃𣃚之譌變。地名餘杭者,乃秦政舟渡處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亢身」,「亢宗」,即扞意,又有保護意(乃抗之引申義)。

禦外曰抗。《左傳》「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亢乃遮蔽之誼。高抗,乃𡕧之借。抗訓舉,或亦𡕧之引申誼。

扞也。禦外,引申為衛內。「亢身」、「亢宗」=抗,即扞意,又有保護意(乃抗之引申義)。

扞也。《左傳》「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字,當作抗,言何衛身、保衛宗也。

白话解释

抗,捍卫,抵御。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亢”作声旁。杭,这是“抗”的异体字,字形采用“木”作边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手、亢聲。楷書同。字從「手」為義符,表示是手部的動作;從「亢」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亢」字的本義為「人頸也」,與「抗」義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抗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05頁,第10字
2陳昌治本第1031頁,第10字
3黃侃手批第773頁
4說文校箋第538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483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177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00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022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84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321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516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426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1966頁【補遺】第17824頁
14通訓定聲第364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064頁【崇文】第4253頁
16說文句讀第1755頁
17章授筆記第508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716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28頁,第5字

国语辞典

1.抵御、抵挡。

《列子•黄帝》:“而以道与世抗,必信矣夫。”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反抗、抗敌、抗暴、八年抗战。

2.违逆、不顺从。

《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宋•梅尧臣〈汝坟贫女〉诗:“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3.对等、匹敌。

《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下》:“荣镜宇宙,尊无与抗。”唐•章怀太子•注:“抗,犹敌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

抗衡、分庭抗礼。

4.举。

《文选•扬雄•羽猎赋》:“移珍来享,抗手称臣。”《文选•曹植•洛神赋》:“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1.刚直、正直。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

2.高尚。

《楚辞•宋玉•九辩》:“尧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抗志。

◎姓。如汉代有抗徐。

两岸词典

1.抵挡;抵御。

抗敌、抗旱、顽抗。

2.违逆;拒绝。

抗命、违抗、抗议。

3.平等;匹敌。

抗衡、分庭抗礼。

4.〈书〉刚直。

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墨子‧亲士》)。

5.〈书〉高尚。

尧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楚辞‧宋玉‧九辩》)。

6.姓。

翻译

resist, oppose, defy, reject kämpfen (V)​, widersetzen (V)​, widerstehen (V) résister à, lutter contre, refuser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