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鄝〕字拼音是(liǎo),部首是阝部,总笔画是13画

〔鄝〕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翏、阝”或“翏、⻏”。

〔鄝〕字仓颉码是SHNL,五笔是NWEB,四角号码是17227,郑码是YTPY

〔鄝〕字的UNICODE是U+911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7149,UTF-32:0000911D,UTF-8:E9 84 9D。

〔鄝〕字异体字是𨝷、𨝼、𨟆



◎中国春秋时国名(a.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境;b.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


笔顺:横折、点、提、横折、点、提、撇、点、撇、撇、撇、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55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1276頁,第26

標點整理本: 第1263頁,第7

《唐韻》:盧鳥切;《集韻》、《韻會》:朗鳥切;《正韻》:盧皎切,𡘋音了 —— 國名。《榖梁傳・宣八年》:楚人滅舒鄝。《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註】蓼國,今義陽棘陽縣東南湖陽城。蓼,與鄝同。

注解

〔鄝〕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鄝〕字拼音是liǎ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翏、⻏

〔鄝〕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iǎo] ⑴ 中国春秋时国名(a.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境;b.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

字源字形

鄝(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简 包山

鄝(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鄝(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鄝(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鄝(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鄝(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下反切盧鳥切頁碼212頁,第15字續丁孫

鄝地名。从邑翏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二反切里皎反頁碼546頁,第2行,第3字述

鄝地名。從邑翏聲。

臣鍇疑此則春秋蓼國字。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下反切盧鳥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196頁,第9字許惟賢第525頁,第14

鄝地名。从邑。翏聲。

盧鳥切。三部。《左傳》文公五年。楚滅蓼。《釋文》云:字或作鄝。《穀梁》宣八年經。楚人滅舒鄝。《釋文》云:本又作蓼。《小雅》。《漸漸之石》。《詩・序》注云:舒,舒鳩舒鄝舒庸之屬。《釋文》云:鄝又作蓼。按《坊記》陽矦繆矦卽《淮南・氾論訓》之陽矦蓼矦。繆者,字誤耳。《前志》六安國。《後志》廬江郡。皆作蓼。許不謂此也。

鄝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19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541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416頁
4說文校箋第270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260頁,第16字
6說文今釋第936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617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3482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383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165頁,第30字
11標注說文第268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216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6728頁【補遺】第17001頁
14通訓定聲第1034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569頁【崇文】第2273頁
16說文句讀第867頁
17古字詁林第六冊,第358頁,第3字
18古字釋要第647頁,第3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