𥜐


〔𥜐〕字拼音是(mǐn),部首是礻部,总笔画是17画

〔𥜐〕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示、黽”或“礻、黽”。

〔𥜐〕字仓颉码是IFRXU,五笔是PYMG,郑码是WSWX

〔𥜐〕字的UNICODE是U+2571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53360,UTF-32:00025710,UTF-8:F0 A5 9C 90。

〔𥜐〕字异体字是



◎〔𥜐免〕也作“閔免”、“黽免”。勤勉;努力。


笔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黽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49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1523頁,第9

標點整理本: 第1525頁,第29

《唐韻》:莫杏切,音猛。《說文》:鼃黽也。《爾雅・釋魚》:鼁𪓰,蟾諸,在水者黽。【疏】鼁𪓰,一名蟾諸,似蝦蟆,居陸地;其居水者名黽,一名耿黽,一名土鴨,狀似靑蛙而腹大。陶註《本草》云:大而靑脊者,俗名土鴨,其鳴甚壯,卽此黽也。《𡌨雅》:黽善怒,故音猛。

又,竹名。求黽。《管子・地員篇》:在丘在山,皆宜竹箭,求黽猶檀。【註】求黽,亦竹類也。

又,姓。漢黽初宮。見《印藪》。

又,《廣韻》:武盡切;《集韻》、《正韻》:弭盡切,𡘋音泯 —— 勉也。《詩緝》嚴氏曰:力所不堪,心所不欲,而勉强爲之曰黽。孫季昭《示兒編》:黽,蛙屬。蛙黽之行,勉强自力,故曰黽勉;如猶之爲獸,其行趦趄,故曰猶豫。

又,《玉篇》:眉耿切;《廣韻》:武幸切;《集韻》、《韻會》:母耿切,𡘋音鼆 —— 義同。

又,《集韻》、《類篇》𡘋眉耕切,音盲 —— 地名。《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正義》曰:黽隘之塞在申州。

又,《廣韻》、《集韻》:彌兗切;《正韻》:美辯切,𡘋音緬。《廣韻》:黽池,縣名。《前漢・地理志》:弘農郡有黽池縣。又,〈高帝紀〉:復黽池。《廣韻》:黽池,亦音泯。

又,《韻補》叶名舌切,音蔑。後漢桓帝時謠曰: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淸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譚苑醍醐》云:泥音涅,或音匿;黽音蔑,或音密。《晉書》作怯如雞,蓋不得其音而改之。按,《論語》涅而不緇,《楚辭》及《史記・屈原傳》作泥而不滓。《索隱》曰:泥音涅,據此知泥有涅音,則桓帝時謠,黽讀爲蔑矣。

《說文》:从,象形;黽頭與頭同。徐鉉曰:象其腹也。《六書正譌》:鼃本義借爲黽勉字。別作僶、勔,𡘋非。

注解

〔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黽部

〔黽〕字是多音字,拼音是mǐn、miǎn、měng,独体字,可拆字为󰋤、𦥑

〔黽〕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蛙形。本义是蛙的一種。

〔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měng] ⑴ 蛙的一种。⑵ 姓。 [m] ⑴ 勉力;努力。 [miăn] ⑴ 〔黽池〕古地名。指黽池。原为战国郑地,后入韩,复入秦。秦朝置为县。故城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 [méng] ⑴ 〔黽塞〕战国时的要塞名。又称黽阨、黽隘。即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南平靖关。

字源字形

说文解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