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字是多音字,拼音是(nà、nè),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7画。
〔吶〕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内”或“口、內”。
〔吶〕字仓颉码是ROB,五笔是KMTY,四角号码是64027,郑码是JLOD。
〔吶〕字的UNICODE是U+543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558,UTF-32:00005436,UTF-8:E5 90 B6。
〔吶〕字异体字是呐、訥。
动
◎大声喊叫。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鸣鼓呐喊而进。”
形
◎说话迟钝、不流利。
《汉书•卷七二•鲍宣传》:“臣宣呐钝于辞。”唐•颜师古•注:“呐亦讷字也。”唐•柳宗元〈与李睦州论服气书〉:“今愚甚呐,不能多言。”
◎同“呐”。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16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79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7頁,第4字
《集韻》、《正韻》𡘋奴骨切 —— 與訥同。《集韻》或作詘。《玉篇》:遲鈍也。《集韻》:言難也。《禮・檀弓》: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諸其口。《前漢・李廣傳》:吶口少言。【註】吶,亦訥字。〈鮑宣傳〉:吶鈍于辭。
又,《集韻》:如劣切;《韻會》、《正韻》:儒劣切,𡘋音𤑔。《集韻》:言緩也。或書作。
又,《廣韻》、《集韻》𡘋女劣切,音笍。《廣韻》:嗗吶,聲不出。《集韻》:或書作㕯。
又,《集韻》、《韻會》𡘋女律切,音柮 —— 語不明。〇【按】㕯、吶二字,音義略同。然《玉篇》、《廣韻》㕯、吶俱分載,不言吶同㕯;惟《集韻》如劣、女劣二切,㕯、吶無異。
〔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吶〕字是多音字,拼音是nà、n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內。
〔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à] ⑴ 同“呐”。㈡ [nè] ⑴ 同“呐”。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卷别卷三上反切女滑切頁碼第67頁,第2字續丁孫
言之訥也。从口从內。凡㕯之屬皆从㕯。
朱駿聲《通訓定聲》:「㕯,从口,从內,會意。內亦聲,字亦作左形右聲。」
卷别卷五反切女滑反頁碼第189頁,第2行,第1字述
言之訥也。從口内聲。凡㕯之屬,皆從㕯。
臣鍇曰:「《論語》云:『其言㕯㕯然,如不出諸其口也。』」
卷别卷三上反切女滑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349頁,第1字許惟賢第157頁,第3字
言之訥也。
《檀弓》作呐同。其言呐呐然。如不岀諸其口。注。呐呐,舒小皃。此與《言部》訥音義皆同。故以訥釋㕯。
从口內。
內,入也。會意。內亦聲。女滑切。十五部。
凡㕯之屬皆从㕯。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33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90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54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90頁,第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85頁,第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96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508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224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443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54頁,第5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91頁,第4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679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851頁【補遺】第1641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370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86頁【崇文】第74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59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150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665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240頁,第5字 |
动
◎大声喊叫。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鸣鼓呐喊而进。”
形
◎说话迟钝、不流利。
《汉书•卷七二•鲍宣传》:“臣宣呐钝于辞。”唐•颜师古•注:“呐亦讷字也。”唐•柳宗元〈与李睦州论服气书〉:“今愚甚呐,不能多言。”
◎大声喊叫。
呐喊。
◎〈书〉形容说话迟钝、不流利。同“訥”。
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
◎助词。同“呢”。
raise voice, yell out loud, shout; stammer Kampfruf (S) cri (de guerre), (particule finale d'une phras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