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鯢〕字拼音是(ní),部首是魚部,总笔画是19画。
〔鯢〕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魚、兒”。
〔鯢〕字仓颉码是NFHXU,五笔是QOVQ86,QOEQ98,四角号码是27312,郑码是RNRD。
〔鯢〕字的UNICODE是U+9BE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9906,UTF-32:00009BE2,UTF-8:E9 AF A2。
〔鯢〕字异体字是鲵。
◎参见“鲵鱼”条。
◎见“鲵”。
卷别 :正文・亥集中 部首:魚部
武英殿刻本: 第3527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72頁,第3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470頁,第9字
《唐韻》:五稽切;《集韻》、《韻會》、《正韻》:硏奚切,𡘋音倪。《說文》:刺魚也。《爾雅・釋魚》:鯢大者謂之鰕。【註】今鯢魚似鮎,四脚,前似獮猴,後似狗,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別名鰕。【疏】鯢,雌鯨也。《本草》:鯢魚,一名王鮪,在山溪中,似鮎,有四脚,長尾,能上樹,天旱則含水上葉覆身,鳥來飮水,因而取之。伊洛閒亦有,聲如小兒啼,故曰鯢魚。一名鱯魚,一名人魚,膏燃燭不滅。《左傳・宣十二年》:取其鯨鯢而封之。【註】鯨鯢,大魚名,以喩不義之人吞食小國。【疏】雄曰鯨,雌曰鯢。
又,《莊子・庚桑楚》: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爲之制。【註】制,折也 —— 謂小魚得曲折也。又,〈外物篇〉:灌瀆守鯢鮒。【註】鯢、鮒,皆小魚也。
〔鯢〕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魚部。
〔鯢〕字拼音是n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魚、兒。
〔鯢〕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í] ⑴ 见“鲵”。
楚〔战国〕 简 包山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五雞切頁碼第387頁,第32字續丁孫
剌魚也。从𤋳兒聲。
段玉裁注:「《史》、《漢》謂之人魚。」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擬西反頁碼第939頁,第3行,第2字述
刺魚也。從魚兒聲。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五雞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309頁,第2字許惟賢第1004頁,第13字
剌魚也。
剌盧達切。或作刺者,誤。刺魚者,乖剌之魚。謂其如小兒能緣木。史,漢謂之人魚。《釋魚》曰:鯢大者謂之鰕。郭云:今鯢魚似鮎。四腳。前似彌猴。後似狗。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別名鰕。按此魚見書傳者不下數十處。而人不之信。少見則多怪也。余在雅州親見之。《廣雅》。魶,鯢也。亦謂此。《集韵》有䱫字。剌之俗。
从魚。兒聲。
形與聲皆如小兒。故从兒。舉形聲關會意也。五雞切。十六部。
朱一秦始皇以鯢油為燭,置於其陵内。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66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78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3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07頁,第1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60頁,第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90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858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722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459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04頁,第2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88頁,第14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068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432頁【補遺】第17739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089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12頁【崇文】第40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657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76頁,第4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390頁,第5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73頁,第4字 |
◎参见“鲵鱼”条。
◎两栖动物名。体长而扁,背部棕褐色,四肢短。栖息在山谷清澈的溪流中,以鱼、虾、蛙为食,称大鲵。外型较小,背黑色,尾短,栖息水草间,称小鲵。
Cryptobranchus japonicus; a salamander Molch, Salamander (S) salamandr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