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字拼音是(nuò),部首是言部,总笔画是15画。
〔諾〕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言、若”或“訁、若”。
〔諾〕字造字法是形聲。從言,若聲。本义是表示。
〔諾〕字仓颉码是YRTKR,五笔是YADK,四角号码是04664,郑码是SEGJ。
〔諾〕字的UNICODE是U+8AF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582,UTF-32:00008AFE,UTF-8:E8 AB BE。
〔諾〕字异体字是喏、诺、諾、諾。
副词
1.形聲。從言,若聲。本義:表示。
2.同本義(一般用於上對下、尊對卑或平輩之間,卑對尊用「謹諾」 yes)
諾,應也。 —— 《說文》。按,應詞也。緩應曰諾,疾應曰唯。莫敢不諾。 —— 《詩·魯頌·閟宮》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 《戰國策·趙策四》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 《戰國策·齊策》
諾諾(連聲應諾);諾唯(應諾);諾許(許諾;應允)
3.古時批字於公文之尾,表示許可叫「諾」,猶今簽字 [put 「okay」on a document]。
是誰畫諾誰傳詔,一紙明貽萬國羞! —— 清· 黃遵憲《述聞》
①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唯唯~~。
②答應,允許。~言。許~。承~。一~千金。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02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73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47頁,第10字
古文: 喏
《唐韻》、《正韻》:奴各切;《集韻》、《韻會》:匿各切,𡘋囊入聲。《說文》:譍也。《玉篇》:答也。《正韻》:應聲。《詩・魯頌》:莫敢不諾。【箋】應辭也。《禮・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註】唯速而恭,諾緩而慢。又,〈投壷〉:大師曰:諾。【疏】承領之辭也。〈吳志・顧雍傳〉:顧悌每得父書,拜跪讀之,每句應諾。
又,《韻會》:以言許人曰諾。《左傳・襄十八年》:獻子許諾。《論語》:子路無宿諾。《史記・季布傳》: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老子《道德經》:輕諾必寡信。《荀子・王霸篇》:𠛬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註】諾,許也;已,不許也。
又,自畢語。《公羊傳・僖元年》:慶父曰:此奚斯之聲也諾已。【註】諾已,皆自畢語。
又,《南史・江夏王鋒傳》:鋒五歲,齊高帝使學鳳尾諾,一學卽工。潘遠《紀聞談》:諸侯箋奏,皆批曰諾,諾字有尾若風也。
又,《字彙補》:諾臯,神名。《酉陽雜俎》有〈諾臯記〉。
又,水名。《前漢・匈奴傳》:韓昌、張猛與單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諾水東山。【師古註】今突厥地,諾眞水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諾州,屬靜邊郡,貞觀五年置。
又,姓。見《姓苑》。
〔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諾〕字拼音是nuò,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若。
〔諾〕字造字法是形聲。從言,若聲。本义是表示。
〔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uò] ⑴ 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⑵ 答應,允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卷别卷三上反切奴各切頁碼第69頁,第11字續丁孫
𧭭也。从言若聲。
段玉裁注:「𧭭者,應之俗字。」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若即諾之古文。既从口又从言,於義為贅,知諾為後出字也。」
卷别卷五反切能作反頁碼第194頁,第5行,第2字述
譍也,從言若聲。
臣鍇按:《爾雅》注引《禮》:「男『唯』女『俞』是古者應對之辭。」有節文。按:古者大夫多言唯,而衞出公及諸侯應其臣下皆曰「諾」。又,南朝有鳳尾諾,爲尊者之言也。
卷别卷三上反切奴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57頁,第5字許惟賢第161頁,第1字
𤻮也。
𤻮者,應之俗字。說解中有此字。或偶爾从俗。或後人妄改。疑不能明也。大徐於《此部》增𤻮字。誤矣。《口部》曰:唯,諾也。唯諾有急緩之別。統言之則皆應也。
从言。若聲。
奴各切。五部。
诺,表示应答的声音。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若”作声旁。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從言、若聲。隸書、楷書同。「諾」的本義是表示同意的應答聲,所以從「言」為義符。「若」聲有兼義的功能,「若」的本義是「順」,「表示同意」就是「順從」對方的看法,因此「諾」字從「若」聲有兼義的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37頁,第1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94頁,第10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5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93頁,第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88頁,第1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305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525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256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456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56頁,第10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93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699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903頁【補遺】第1642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40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91頁【崇文】第76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67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725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250頁,第1字 |
动
◎答应、允许。
《诗经•鲁颂•閟宫》:“莫敢不诺。”《荀子•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一呼百诺。
名
1.允诺的话。
《论语•颜渊》:“子路无宿诺。”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将期一诺重,欻使寸心倾。”
一诺千金、轻诺寡信。
2.古代批字或签字于文书后面,表示许可。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史•卷四三•齐高帝诸子传下•江夏王锋传》:“五岁,高帝使学凤尾诺,一学即工。”
3.表示同意的应答声。
《论语•阳货》:“诺,吾将仕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连连称诺。
1.叹词。表示同意、遵命或顺从。相当于“好吧”、“是”、“對”等。
诺诺连声、唯唯诺诺。
2.答应;应允。
轻诺寡信、一呼百诺、许诺、允诺。
3.姓。
promise; assent, approve Versprechen (S), Zusage (S), versprechen, zusagen consentir, promettr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