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掊〕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ǒu、póu),部首是扌部,总笔画是11画

〔掊〕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咅”,五行属金。

〔掊〕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咅( pǒu )声。本义是用五指扒土。

〔掊〕字仓颉码是QYTR,五笔是RUKG,四角号码是50061,郑码是DSJ,中文电码是2221,区位码是6269

〔掊〕字的UNICODE是U+638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482,UTF-32:0000638A,UTF-8:E6 8E 8A。

〔掊〕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4735

〔掊〕字异体字是仆、抔


动词

1.击;抨击。

attack;

勾践终掊而杀之。 —— 《战国策·秦策》

掊攻(抨击)

2.击破。

break;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庄子·逍遥游》。司马注:“击破也。”

掊斗折衡(毁弃斗和秤。反映道教顺应自然毁弃礼法的虚无观点)

3.通“抔”。以手捧物。

hold sth. with cupped hands;

4.通“踣”。仆倒。

fall forward;

乃顾麾左右戟者掊兵罢去。 —— 《史记·吕太后本纪》

5.另见 póu。


①抨击。~击。

②破开,剖。~斗( dǒu )折衡(毁弃斗和秤)。


笔顺:横、竖钩、提、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44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437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384頁,第1

《唐韻》:步侯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侯切,𡘋音裒。《說文》:把也。今鹽官入水取鹽爲掊。《史記・封禪書》: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後漢・百官志》鹽官。【註】鹽官掊坑而得鹽。

又,聚斂也。《詩・大雅》:曾是掊克。揚子《方言》:深也。【郭璞註】掊克深能。

又,與裒通。減也。《易・謙卦》:君子以裒多益寡。古易作掊。

又,《唐韻》:縛謀切;《集韻》:房尤切,𡘋音浮 —— 亦把也。

又,《唐韻》:薄交切;《集韻》:蒲交切,𡘋音庖 —— 引取也。或作捊,又作抱。

又,《唐韻》:方苟切;《集韻》、《韻會》、《正韻》:彼口切,𡘋音㨐 —— 擊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普后切,音剖 —— 義同。《莊子・人閒世》:自掊擊於世俗。

又,與剖同《莊子・胠篋篇》:掊斗折衡。

又,《集韻》、《韻會》𡘋芳遇切,音赴 —— 與踣仆同,頓也。《史記・呂后紀》:顧麾左右。執戟者掊兵罷去。

又,《集韻》:鼻墨切,音匐 —— 義同。

又,蒲枚切,音裴 —— 克也。

又,姓。《史記・袁盎傳》:乃之掊生所問占。【註】秦時賢士,善術者。《漢書》作棓。

《說文》 —— 父溝切〔《說文》無「父溝切」三字,此為《說文解字注》文〕 —— 本作㧵,隸省作掊。

注解

〔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掊〕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ǒu、póu,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咅,五行属

〔掊〕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咅( pǒu )声。本义是用五指扒土。

〔掊〕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ǒu] ⑴ 抨击⑵ 破开,剖 [póu] ⑴ 用手扒土。⑵ 聚敛

字源字形

掊(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掊(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掊(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掊(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掊(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掊(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父溝切頁碼402頁,第17字續丁孫

掊把也。今鹽官入水取鹽爲掊。从手㕻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步矛反頁碼966頁,第5行,第3字述

掊杷也。從手咅聲。今鹽官入水取鹽曰掊。

臣鍇曰:「《詩》曰:『曽是掊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父溝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392頁,第2字許惟賢第1039頁,第9

掊杷也。

杷各本作把。今正。《木部》曰:杷者,收麥器也。引申爲凡用手之偁。掊者,五指杷之。如杷之杷物也。史,漢皆言掊視得鼎。師古曰:掊,手杷土也。杷音蒲巴反。其字从木。按今俗用之刨字也。《大雅》曰:曾是掊克。傳曰:掊克,自伐而好勝人也。以自伐釋掊,以好勝人釋克。未得其解。《定本》掊作倍。《正義》謂己兼倍於人而自矜伐。似《定本》爲是矣。然《孟子》書亦作掊克。趙注但云不良也。知詩本不作掊。毛意謂掊爲倍之叚借字。掊有聚意。與捊音義近。有深取意。則不同捊也。毛〈詩〉《釋文》云:掊克,聚斂也。此謂同捊也。《方言》曰:掊,深也。郭注云:掊尅,深能。以深釋掊,以能釋尅。此亦必古說。但皆非毛義。《方言》掊訓深,與許說合。《六書故》引唐本作捊也。不若顔氏本作杷。

从手。咅聲。

父溝切。《廣韵》薄矦切。古音在一部。

今鹽官入水取鹽爲掊。

《百官志》注引胡廣曰:鹽官掊坑而得鹽。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把也,掊、把古雙聲。

「掊克」,挖之意也。

掊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93頁,第18字
2陳昌治本第1013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762頁
4說文校箋第528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476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1748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952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591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40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16頁,第1字
11標注說文第506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4194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781頁【補遺】第17797頁
14通訓定聲第825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046頁【崇文】第4181頁
16說文句讀第1720頁
17章授筆記第494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644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112頁,第7字

国语辞典

1.用手或工具挖土。

《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三》:“大和初,岁旱河涸,掊沙而进,米多耗,抵死甚众。”

掊坑、掊洞。

2.聚敛、搜括。

《新唐书•卷一二九•严挺之传》:“蜀虽号富饶,而峻掊亟敛,闾里为空。”

◎量词。计算双手捧取物品的单位。

汉•王充《论衡•譋时》:“如泰山失火,沃以一杯之水;河决千里,塞以一掊之土,能胜之乎?”

1.打破、击破。

《庄子•逍遥游》:“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斗折衡。

2.打击、抨击。

《庄子•胠箧》:“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两岸词典

1.以手或工具挖土。

掊坑、掊洞。

2.〈书〉搜括;歛取。

3.量词。用于计算双手所捧的物品。通“抔”。

一掊土。

1.抨击;打击。

掊击贵戚。

2.击破;打破。

掊斗折衡。

翻译

to extract; injure schlagen, erreichen , Pou (Eig, Fam) casser, frapper, ravir ?, recueillir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