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字拼音是(qiān),部首是牛部,总笔画是11画。
〔牽〕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玄、冖、牛”。
〔牽〕字仓颉码是YVBQ,五笔是YXPH86,YXPG98,四角号码是00503,郑码是SZWM。
〔牽〕字的UNICODE是U+727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9309,UTF-32:0000727D,UTF-8:E7 89 BD。
〔牽〕字异体字是掔、摼、撁、牵、縴、𢫀、𢴡、𤙺。
动
1.拉、挽引。
《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过堂下者。”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于云霄。”
牵手、顺手牵羊。
2.拘束、受制。
《吕氏春秋•离俗览•离俗》:“不牵于势。”《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辞哉?”
牵制、拘牵。
3.连带、涉及。
唐•元稹《莺莺传》:“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唐•韦嗣立〈省刑罚疏〉:“杨豫之后,刑狱渐兴,用法之伍,务于穷竟,连坐相牵,数年不绝。”
牵涉、牵连。
名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牵招。
◎见“牵”。
卷别 :正文・巳集下 部首:牛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77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701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652頁,第29字
古文: 摼 、 𢴡
《唐韻》:苦堅切;《集韻》、《韻會》:輕煙切,𡘋音岍。《說文》:引前也。从牛,象引牛之縻也。《易・夬卦》:牽羊悔亡。《書・酒誥》:肇牽車牛,《禮・曲禮》:效馬效羊者,右牽之;效犬者,左牽之。
又,《周禮・天官・小宰》: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飮食賔賜之飱牽。【註】飱,夕食也;牽,牲牢可牽而行者。《左傳・僖三十三年》:惟是脯資餼牽竭矣。【註】牽,謂牛、羊、豕。
又,《玉篇》:挽也。《左傳・襄十年》:牽帥老夫,以至於此。
又,《玉篇》:連也。《易・小畜》:九二,牽,復吉。【疏】牽謂牽連。
又,《玉篇》:速也。《禮・學記》:君子之敎喩也,道而勿牽。【疏】牽謂牽逼 —— 人苟不曉知,亦不偪急牽令速曉也。
又,《管子・法法篇》:令出而不行謂之牽。
又,拘也。《史記・六國表》:學者牽於所聞。
又,牽牛,星名。《禮・月令》:旦牽牛中。
又,地名。《春秋・定十四年》:公會齊侯、衞侯于牽。【註】魏郡黎陽縣東北有牽城。
又,人名。《左傳・成十七年》:鮑牽見之。
又,姓。《後漢・皇甫規傳》:實賴兗州刺史牽顥之淸猛。
又,《廣韻》:苦甸切;《集韻》:輕甸切,𡘋音俔。《廣韻》:牽,挽也。
又,《增韻》:挽舟索,一名百丈牽。
又,叶詳均切。《急就章》:盜賊繫囚搒笞臀,朋黨謀敗相引牽,欺誣詰狀還反眞
。《韻會》亦作掔。
〔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下,康熙部首是牛部。
〔牽〕字拼音是qiā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牛。
〔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iān] ⑴ 见“牵”。
商 甲骨文 宾组
商 甲骨文 历组
秦 简 睡虎地
汉 简 张家山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卷别卷二上反切苦堅切頁碼第38頁,第7字續丁孫
引前也。从牛,象引牛之縻也。玄聲。
卷别卷三反切棄妍反頁碼第119頁,第6行,第1字述
引前也。從牛,象引牛之縻也,玄聲。
臣鍇曰:「指事也。」
卷别卷二上反切苦堅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05頁,第1字許惟賢第90頁,第12字
引而前也。
牽引㬪韵。引伸之,輓牛之具曰牽。《牛人》牽徬是也。牲,腥曰餼。生曰牽。又凡聮貫之䛐曰牽。
从牛,冂象引牛之縻也。玄聲。
苦堅切。十二部。
朱一引申凡活牛曰牽,牲牽。
牵,引导上前。字形采用“牛”作边旁,像引牛的鼻绳。“玄”是声旁。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篆文及楷書字形皆為從牛、玄聲,中像拉牛之繩索。「牛」為動物名,作為形符,表示義與牛有關;「玄」為幽暗深遠,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附加實像。大陸通行規範字作「牵」。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69頁,第7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7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9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9頁,第1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2頁,第20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49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80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70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0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8頁,第18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8頁,第5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90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033頁【補遺】第16288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377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5頁【崇文】第45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45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93頁,第1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60頁,第1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717頁,第2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115頁,第12字 |
动
1.拉、挽引。
《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过堂下者。”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于云霄。”
牵手、顺手牵羊。
2.拘束、受制。
《吕氏春秋•离俗览•离俗》:“不牵于势。”《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辞哉?”
牵制、拘牵。
3.连带、涉及。
唐•元稹《莺莺传》:“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唐•韦嗣立〈省刑罚疏〉:“杨豫之后,刑狱渐兴,用法之伍,务于穷竟,连坐相牵,数年不绝。”
牵涉、牵连。
名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牵招。
1.(用手或用绳索等)拉。
牵著妈妈的手、牵著牛回家、牵动、牵引。
2.连带;涉及。
牵连、牵扯。
3.挂念;惦记。
牵挂、牵记、牵肠挂肚。
4.拘泥;制约。
不泥于古,不牵于今、牵制、牵掣、拘牵。
5.姓。
drag, pull, lead by hand ziehen (V) conduire par la main (une personne ou un animal), se tenir la main, s'impliquer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