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綅〕字是多音字,拼音是(qīn、xiān),部首是糹部,总笔画是13画

〔綅〕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糸、𠬶”或“糹、𠬶”。

〔綅〕字仓颉码是VFSME,五笔是XVPC,四角号码是27947,郑码是ZXWX

〔綅〕字的UNICODE是U+7D8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133,UTF-32:00007D85,UTF-8:E7 B6 85。

〔綅〕字异体字是纖、𦃌



◎线:“公徒三万,贝胄朱~。”


笔顺:撇折、撇折、点、点、点、点、横折、横、横、点、横撇/横钩、横撇/横钩、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12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925頁,第3

標點整理本: 第887頁,第16

《廣韻》、《正韻》:七林切;《集韻》、《韻會》:千尋切,𡘋音侵。《說文》作𦃌,絳綫。《詩・魯頌》:貝冑朱綅。【傳】以朱綅綴之。【疏】謂以朱綫連綴甲也。

又,《廣韻》:子心切;《集韻》:咨林切,𡘋音祲 —— 義同。

又,《廣韻》:息廉切;《集韻》:思廉切,𡘋音暹 —— 白經黑緯。同「𦃌」。

注解

〔綅〕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綅〕字是多音字,拼音是qīn、xiā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𠬶

〔綅〕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īn] ⑴ 线:“公徒三万,贝胄朱~。” [xiān] ⑴ 黑经白纬的纺织品:“朝服~冠。”

字源字形

綅(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綅(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綅(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綅(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子林切頁碼436頁,第25字續丁孫

𦃌

𦃌縫綫也。从糸,㑴省聲。《詩》曰:「貝胄朱綅。」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子林切頁碼1035頁,第3行,第3字述

𦃌絳綫也。從糸,侵省聲。《詩》曰:「貝胄朱綅。」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子林切古音第七部頁碼2620頁,第4字許惟賢第1140頁,第5

𦃌綫也。

各本綫上有絳字。今依《閟宮・釋文》、《正義》正。以綫訓綅。不言色也。綅旣爲絳綫。則經不必言朱矣。閒傳。禫而綅。《襍記》注。禫旣祭,乃服禫服。朝服綅冠。鄭曰:黑經白緯曰綅。別一義。

从糸。㑴省聲。

子林切。七部。又息廉反。

詩曰:貝冑朱𦃌。

《魯頌・閟宮》文。傳曰:貝冑,貝飾也。朱綅,以朱綅綴之。按毛意謂以朱綫綴貝於冑耳。《正義》謂綴甲。非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絳綫也,引申為凡綫之稱。段改之,非也。

綅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62頁,第15字
2陳昌治本第1108頁,第9字
3黃侃手批第826頁
4說文校箋第578頁,第14字
5說文考正第518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1912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321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432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57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44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554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457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2725頁【補遺】第17916頁
14通訓定聲第325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136頁【崇文】第4541頁
16說文句讀第1887頁
17章授筆記第547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216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209頁,第4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threa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