𦔻


〔𦔻〕字拼音是(shèng),部首是耳部,总笔画是9画

〔𦔻〕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耳、口”。

〔𦔻〕字仓颉码是SJR,五笔是BKG,郑码是CEJ

〔𦔻〕字的UNICODE是U+2653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56987,UTF-32:0002653B,UTF-8:F0 A6 94 BB。

〔𦔻〕字异体字是聖、聽



◎同“聽”。


笔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16頁,第20

同文書局本: 第970頁,第24

標點整理本: 第936頁,第20

古文: 𦕢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他定切,音侹。《說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又,《廣韻》:待也。

又,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註】聽,猶受也。

又,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又,斷也。《禮・王制》:司𡨥正𠛬明辟,以聽獄訟。《周禮・天官・大宰》〔應為《周禮・天官冢宰・大宰》〕: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前漢・𠛬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又,任也。《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又,𠋫也。《戰國策》:請爲王聽東方之處。【註】聽,偵𠋫之。

又,《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𡘋音㕔。《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又,《韻補》叶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注解

〔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耳部

〔聽〕字拼音是tī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耳、𡈼、𢛳

〔聽〕字造字法是形聲。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聲。从耳德,即耳有所得。本义是用耳朵感受聲音。

〔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īng] ⑴ 用耳朵接受聲音⑵ 順從,接受別人的意見⑶ 任憑,隨⑷ 治理;判斷⑸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成筒狀以貯藏食物、飲料等

字源字形

𦔻(甲骨文·商·𠂤组) 商 甲骨文 𠂤组

𦔻(甲骨文·商·𠂤宾间) 商 甲骨文 𠂤宾间

𦔻(甲骨文·商·宾组) 商 甲骨文 宾组

𦔻(甲骨文·商·出组) 商 甲骨文 出组

𦔻(金文·商·商) 商 金文 商

𦔻(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𦔻(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𦔻(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简 郭店

𦔻(传抄·魏·三体石经) 魏 传抄 三体石经

𦔻(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𦔻(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𦔻(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说文解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