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字拼音是(shī),部首是氵部,总笔画是13画

〔溼〕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𡌥”。

〔溼〕字仓颉码是EMVG,五笔是IGXF,四角号码是31114,郑码是VAZB

〔溼〕字的UNICODE是U+6EBC,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348,UTF-32:00006EBC,UTF-8:E6 BA BC。

〔溼〕字的近义词是潮、润,反义词是,异体字是濕、𤃁


◎水分多、含有水分的。

宋•姜夔〈昔游〉诗:“燎茅烘湿衣,客有见留者。”

把湿毛巾拧干。

◎沾水、沾润。

泪湿衣襟、全身湿透。

◎中医六淫之一。因湿气过大,阻滞气的活动而致病,流行于长夏。

湿毒、风湿。


①低下潮湿。《説文•水部》:“溼,幽溼也。”《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漢蔡邕《述行賦》:“窮變巧于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溼。”清黄肇敏《黄山紀遊》:“院甚潮溼,塵凝佛面。”

②沾水;含水多。《廣韻•緝韻》:“溼,水霑也。”唐王昌齢《釆蓮曲二首》之一:“吴姬越豔楚王妃,争弄蓮舟水溼衣。”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下》:“所備火舟薪葦,皆淋溼不堪用。”

③中医术语。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湿属阴邪,流行于夏季。《素問•天元紀大論》:“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


笔顺:点、点、提、横、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横、竖、横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28頁,第12

同文書局本: 第641頁,第14

標點整理本: 第589頁,第6

《唐韻》、《集韻》、《韻會》𡘋失入切,音䏉。《說文》: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爾雅・釋地》:陂下者曰溼。《易・乾卦》:水流溼。

又,吏治太急曰束溼。《前漢・酷吏傳》:急如束溼。【註】言其急之甚也 —— 溼物則易束。

又,溼溼,水光開合之貌。木華〈海賦〉:瀼瀼溼溼。

又,揚子《方言》:溼,憂也。宋衞謂之愼,或曰𥌳;陳楚或曰溼,或曰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志而不得、欲而不獲、高而有墜、得而中亡,謂之溼,或謂之惄。【註】溼者,失意潛沮之名。

俗作濕。徐鉉曰:今人不知,以濕爲此字。濕乃水名,非此也。毛氏曰:濕本合韻,託合切,水名,後誤以爲乾溼字。

卷目:考證・巳集上 部首:水部

愛日堂藏本: 第378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55頁,第38

《說文》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

謹照繫傳原文,覆而有土改覆土而有水。

《爾雅・釋地》陂下者曰溼。

謹照原文省陂字。

注解

〔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溼〕字拼音是sh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𡌥

〔溼〕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ī] ⑴ 低下潮湿。《説文•水部》:“溼,幽溼也。”《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漢蔡邕《述行賦》:“窮變巧于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溼。”清黄肇敏《黄山紀遊》:“院甚潮溼,塵凝佛面。”⑵ 沾水;含水多。《廣韻•緝韻》:“溼,水霑也。”唐王昌齢《釆蓮曲二首》之一:“吴姬越豔楚王妃,争弄蓮舟水溼衣。”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下》:“所備火舟薪葦,皆淋溼不堪用。”⑶ 中医术语。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湿属阴邪,流行于夏季。《素問•天元紀大論》:“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

字源字形

溼(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溼(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溼(篆书·春秋·石鼓文)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溼(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简 郭店

溼(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溼(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溼(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溼(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溼(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失入切頁碼372頁,第30字續丁孫

𤃁

𤃁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𣊡省聲。

段玉裁注:「今字作濕。」

《五經文字》:𤃁溼,式入反,上《說文》,下隸省,經典皆以濕爲溼,唯《爾雅》用之。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傷執反頁碼912頁,第6行,第1字述

𤃁幽涇也。從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從𣊡省聲。

臣鍇曰:「今人不知有此字,以濕爲此字。濕,它帀反,水名,非此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失入切古音第七部頁碼2236頁,第6字許惟賢第973頁,第7

𤃁幽溼也。从一。

句。

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凡溼之所从生,多生於上有覆而氣不渫。故从一土水會意。

从𣊡省聲。

失入切。七部。今字作濕。

白话解释

湿,河川。源出东郡,在东武阳入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是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字形或從水、從?(絕的古文,像絲的絕斷),表示水絕流處,或另加止,以示涉足水絕流處。金文改止為土,從水、從?、從土,以示水絕處之土地為溼。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戰國文字從金文之形,又以形近而將?訛作?(古文絲)。篆文因之,又於絲上加一橫,於是被解析成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從㬎省聲。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以示水濱之低溼;㬎省聲,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中之省聲。篆文另有表示水名,從水、㬎聲的「濕」字,在六書中亦屬於形聲,本與幽濕之「濕」音同而形異義別。隸變作,襲取水名之字形以為幽濕之字。楷定作溼。規範字作「湿」。由於從漢隸以來,經籍多有以「濕」為「溼」者,大陸乃先將濕、溼歸併為濕,再簡化為「湿」。臺灣則二字皆為正字,溼收為常用字,濕收為次常用字。

溼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38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943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710頁
4說文校箋第488頁,第12字
5說文考正第445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162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76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52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380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94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471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394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1082頁【補遺】第17683頁
14通訓定聲第43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978頁【崇文】第3909頁
16說文句讀第1592頁
17說文新證第798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93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038頁,第1字

国语辞典

◎水分多、含有水分的。

宋•姜夔〈昔游〉诗:“燎茅烘湿衣,客有见留者。”

把湿毛巾拧干。

◎沾水、沾润。

泪湿衣襟、全身湿透。

◎中医六淫之一。因湿气过大,阻滞气的活动而致病,流行于长夏。

湿毒、风湿。

两岸词典

1.沾了水的;含水分较多的(与“乾”相对)。

屋顶湿了、雨过地湿、裤子湿透了。

2.沾润;沾水。

泪水湿了他的衣服。

3.中医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致病的因素之一。

翻译

damp, moist; dampness, moisture mouillage (physiqu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