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拼音是(shí),部首是言部,总笔画是19画

〔識〕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言、戠”或“訁、戠”。

〔識〕字仓颉码是YRYIA,五笔是YUAJ86,YYUJ98,四角号码是03650,郑码是SSKH

〔識〕字的UNICODE是U+8B58,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672,UTF-32:00008B58,UTF-8:E8 AD 98。

〔識〕字异体字是幟、誌、识、識、𢨞、𧥾、𧨺、𧬣


◎“识” 的繁体。



笔顺:点、横、横、横、竖、横折、横、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横、斜钩、撇、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21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1181頁,第17

標點整理本: 第1156頁,第12

古文: 𧨺

《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𡘋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又,姓。見《姓纂》。

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職吏切,音志 —— 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又,《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又,《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賊裾」本作「其裾」,擷取時本句時,以「賊」字代「其」字。本作:又潛遣貧人能縫者,傭作賊衣,以采綖縫其裾爲幟〕【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𡘋式吏切,音試 —— 義同。又,《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又,《集韻》、《類篇》𡘋昌志切,音熾 —— 義同。又,《釋名》:識,幟也 —— 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又,叶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又,叶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

《集韻》:或書作𧨺。

注解

〔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識〕字拼音是sh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戠

字源字形

識(简·秦·睡虎地) 秦 简 睡虎地

識(简·秦·里耶) 秦 简 里耶

識(简·汉·张家山) 汉 简 张家山

識(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識(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識(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識(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識(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識(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賞職切頁碼70頁,第10字續丁孫

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

吳大澂古籀補:「戠,古識字。《詩》:『織文鳥章。』織,徽織也。旗之有識者曰旗幟。从糸,从巾,从言,皆後人所加。」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常者,旗常畫日月者。」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識字依事之先後分三義:最先為記識,一也;認識次之,二也;最後為知識,三也。記識、認識皆動作也,知識則名物矣。余謂識字當以記識為本義……許君以知訓識者,知字本有記識之義,亦有認識之義。」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申力反頁碼197頁,第7行,第3字述

識常也,一曰知也。從言戠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賞職切古音第一部頁碼366頁,第2字許惟賢第164頁,第9

識常也。

常當爲意。字之誤也。草書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寫書。迨草變眞。譌誤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謂之意。所謂知識者此也。《大學》。誠其意。卽實其識也。

一曰知也。

《矢部》曰:知,識䛐也。按凡知識,記識,標識,今人分入去二聲。古無入去分別。三者實一義也。

从言。戠聲。

賞職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說文》無志字,即識字也。

《說文》無志字,即識字也。蓋古識、志、意三字通用。

《說文》無志字,即識字也。蓋古識、志,意三字通用。

白话解释

识,旗帜。一种说法认为,“识”是“知道”的意思。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戠”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言、從戈,「戈」形應為「弋」形之混用,「弋」的本義是木樁,可以插在地上作為標識,因此從言、從弋可以會「以語言文字標識」的意思,「言」旁繁化為「音」就作「戠」,後來再疊加「言」旁就成了「識」。因此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都從言、戠聲。從「言」為義符,表示是記住某些與語言文字有關的東西;從「戠」為聲符,有兼義功能(其實「戠」就是「識」的初文)。作「識」形者,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識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39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198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160頁
4說文校箋第94頁,第16字
5說文考正第89頁,第24字
6說文今釋第311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541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27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65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57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95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714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2935頁【補遺】第16430頁
14通訓定聲第712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95頁【崇文】第777頁
16說文句讀第271頁
17章授筆記第104頁,第7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54頁,第2字

国语辞典

1.见解、见闻。

见识、远识、才识、胆识。

2.事物的道理。

知识、常识。

3.思想、内在思维。

《南史•卷四•齐武帝本纪》:“我识灭后,身上著夏衣、画天衣。”

意识。

4.知己、朋友。

《梁书•卷九•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唐•刘禹锡〈元日感怀〉诗:“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知道、了解。

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素不相识、有眼不识泰山。

◎刚才。

《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

◎记忆、记住。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文选•宋玉•神女赋》:“寐而梦之•寤不自识。”

◎标记、记号。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两岸词典

1.知道;懂得。

识大体,顾大局、不识好歹、识趣。

2.认得;认识。

老马识途、识货、识破。

3.知识;见识。

有识之士、远见卓识、常识。

4.姓。

1.〈书〉记住。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博闻强识(《晋书‧卷九十一‧儒林列传‧虞喜列传》)。

2.〈书〉记号;标志。

封识宛然(《明史‧卷三百六‧阉党列传‧韩福列传》)、题识。

3.〈书〉记述。

附识、识其始末、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上》)。

翻译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aufnehmen, erfassen (V)​, vertiefte Inschrift: sich erinnern (V) connaître, connaissance, clairvoyance, se souvenir, inscrire, annales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