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字拼音是(shì),部首是言部,总笔画是16画

〔諡〕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言、㿽”或“訁、㿽”。

〔諡〕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益聲。用言論給予褒貶,故從言。本作「諡」。本义是古代皇帝、貴族、大臣、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諡〕字仓颉码是YRCMT,五笔是YWGL,四角号码是08612,郑码是SOZL

〔諡〕字的UNICODE是U+8AE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553,UTF-32:00008AE1,UTF-8:E8 AB A1。

〔諡〕字异体字是謚、𧨦


名词

◎(形聲。从言,益聲。用言論給予褒貶,故從言。本作「諡」。本義:古代皇帝、貴族、大臣、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同本義。

posthumous title(of emperor, distinguished minister);

諡,行之跡也。 —— 《北堂書鈔》引《說文》諡者,別尊卑,彰有德也。 —— 《白虎通》先王諡以尊名。 —— 《禮記·表記》誄生時所行爲之諡。 —— 《論衡·道應》增諡美顯,榮於身後。 ——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諡法(由主祭者將名號贈給死者,以表彰他一生的功業);諡寶(古代帝王寢墓中,刻有帝后諡號的璽印);諡譜(記載諡號的譜牒);諡名(諡號)

◎授與,加封;尤指死後追封。

confer;

幸德諡爲洞簫兮。 —— 王褒《洞簫賦》身死無名,諡爲至愚,恥及父母,爲天下笑。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諡告(贈諡的文告);諡典(贈諡的典禮)


◎同“謚”。《説文•言部》:“諡,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闕。”


笔顺:点、横、横、横、竖、横折、横、撇、捺、横、竖折折钩、竖、横折、竖、竖、横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95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1169頁,第32

標點整理本: 第1144頁,第20

《唐韻》、《集韻》、《韻會》𡘋神至切,音示。《說文》:行之迹也。《爾雅・釋詁》:靜也。【疏】人死將葬,誄列其行而作之也。《釋名》:曳也。物在後爲曳,言名之於人亦然也。《白虎通》:諡之爲言引也,引列行之迹,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增韻》:誄行立號,以易名也。汲冢《周書》: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攻于牧野之中,終葬,乃制諡敘法,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詩・大雅》:文王在上。【註】愼也、悉也,生存之行,終始悉錄之以爲諡也。《榖梁傳》:〔范甯註〕諡者,所以勸善而懲惡。《禮・檀弓》:死諡,周道也。【疏】殷以上有生號,仍爲死後之稱,周則死後別立諡。《周禮・春官・大史》:小喪賜諡。【疏】賜諡之制,實始於周也。

又,《集韻》、《類篇》𡘋於賜切,音縊。又,《集韻》、《類篇》𡘋羊至切,音肄 —— 義𡘋同。

《類篇》:或省作𧨦,與諡別。

注解

〔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諡〕字拼音是sh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㿽

〔諡〕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益聲。用言論給予褒貶,故從言。本作「諡」。本义是古代皇帝、貴族、大臣、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ì] ⑴ 同“謚”。《説文•言部》:“諡,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闕。”

字源字形

諡(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諡(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諡(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諡(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神至切頁碼76頁,第25字續丁孫

諡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闕。

徐鍇曰:「兮,聲也。」

徐鍇繫傳作「从言、兮,冊聲。」嚴可均校議:「諡,說解當作『益聲』。《一切經音義》卷十三引《說文》:『謚,行之迹也。从言,益聲。』」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以謚為諡。」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常利反頁碼215頁,第2行,第2字述

諡行之迹也。從言、兮,皿聲。

臣鍇曰:「以行易其名也。臣以爲皿非聲,兮聲也。疑󰣌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段注改作「謚」。

白话解释

谥,嬉笑的样子。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益”作声旁。

諡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52頁,第17字
2陳昌治本第219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173頁
4說文校箋第106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98頁,第19字
6說文今釋第352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61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42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22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63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106頁,第16字
12說文注箋第79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153頁【補遺】第16460頁
14通訓定聲第2130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219頁【崇文】第873頁
16說文句讀第303頁
17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23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274頁,第5字

国语辞典

◎依死者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说文解字•言部》:“谥,行之迹也。”《礼记•乐记》:“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加谥号。

《左传•宣公十年》:“改葬幽公,谥之曰灵。”

两岸词典

1.〈书〉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谥号、据法议谥。

2.〈书〉评定谥号。

谥法(评定谥号的法则)、孔子后人谥封为衍圣公。

翻译

posthumous name, posthumous title nach dem Tode verliehener Ehrenname (English: posthumous title)​ (S)​, Nachruf (S)​, einen Ehrennamen verleihen (V) Nom posthum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