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䜿〕字拼音是(shù),部首是豆部,总笔画是16画

〔䜿〕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臣、𠂉、一、豆”。

〔䜿〕字仓颉码是SIMRT,五笔是AHNU,四角号码是71108,郑码是HMJU

〔䜿〕字的UNICODE是U+473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A,10进制: 18239,UTF-32:0000473F,UTF-8:E4 9C BF。

〔䜿〕字异体字是



◎同“豎”。


笔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豆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54頁,第13

同文書局本: 第1192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1168頁,第21

《唐韻》:臣庾切;《集韻》、《韻會》:上主切,𡘋音裋。《說文》:豎立也。【徐曰】豆器,故爲豎立。《後漢・靈帝紀》:槐樹自拔倒豎。〈魏志・鍾繇傳〉:起偃爲豎。

又,《韻會》:貞也。《字彙》:直也。

又,《廣韻》:童僕之未冠者。《列子・說符篇》:鄰人亡羊,請楊子之豎追之。《宋書・周朗傳》:婢豎無定科。

又,內廷之小臣也。《周禮・天官》: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註】豎,未冠者之官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左右小吏。

又,凡𤰞鄙者皆曰豎。《史記・留侯世家》:豎儒,幾敗乃公事。《晉書・阮籍傳》: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又,姓。《左傳・昭十六年》:鄭大夫豎柎。

又,《韻會》:通作裋。《史記・秦始皇紀》:寒者利裋褐。【註】一作短,一作豎 —— 謂褐衣豎裁爲勞役之衣,短而且狹,故謂之短褐,亦曰豎褐。《荀子・大略篇》:衣則豎褐不完。【註】僮豎之褐,亦短褐也。《集韻》或作𧞫。

又,《正韻》、《字彙補》𡘋殊遇切,音樹。《通鑑》:龎涓曰:遂成豎子之名。胡三省讀去聲。

《集韻》:籀作䝂,或作𠐊;俗作竪,非。

注解

〔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豆部

〔豎〕字拼音是shù,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臤、豆

〔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ù] ⑴ 同“竖”。

字源字形

说文解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