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逷〕字拼音是(tì),部首是辶部,总笔画是11画

〔逷〕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易”。

〔逷〕字仓颉码是YAPH,五笔是JQRP,四角号码是36302,郑码是WKRO

〔逷〕字的UNICODE是U+903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6919,UTF-32:00009037,UTF-8:E9 80 B7。



◎同“逖”。


笔顺:竖、横折、横、横、撇、横折钩、撇、撇、点、横折折撇、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18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260頁,第7

標點整理本: 第1244頁,第7

《玉篇》:逷,今作逖。《詩・大雅》:用逷蠻方。《左傳・襄十四年》:豈敢離逷 —— 音義𡘋同。

又,與狄同。《前漢・人表》:帝嚳妃𥳑逷。

注解

〔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逷〕字拼音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易

〔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ì] ⑴ 同“逖”。

字源字形

逷(传抄·东汉·说文解字)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逷(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逷(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逷(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逷(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逷(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逷(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逷(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逷(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逷(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他歷切頁碼55頁,第10字續丁孫

逖遠也。从辵狄聲。

逷古文逖。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他歴反頁碼159頁,第5行,第3字述

逷逺也。從辵狄聲。

臣鍇按:《尚書》曰:「逖矣西土之人。」

反切………頁碼159頁,第6行,第1字述

古文逖。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他歷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297頁,第6字許惟賢第133頁,第10

逷遠也。

《釋詁》。逷,遠也。按《集韵》云:《說文》引詩舍爾介逖。王伯厚〈詩〉攷因之。攷《大雅》作介狄。毛訓遠也。葢謂狄同逖。言叚借也。用逷蠻方。云逷,遠也。則言轉注也。《集韵》所據不足信。

从辵。狄聲。

他歷切。十六部。

古文逖。

《大雅》。用逷蠻方。《牧誓》。逷矣西土之人。郭樸注《爾雅》,顏之推觀我生賦,李善《文選注》引書皆作逷。衞包始改爲逖也。《左傳》古字後人多妄改。如襄十四年豈敢離逷用古文。僖卄八年糾逖王慝則用小篆。豈非改之不畫一乎。易狄同部。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從辵、狄聲;《說文》古文從辵、易聲。楷字同篆文。字從「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從「狄」或「易」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狄」字本義為「赤狄」,是古代一種邊疆民族;「易」字本義為「蜥易,蝘蜓,守宮也」,二字都和「逖」義無關,因此不兼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逖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06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158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131頁
4說文校箋第75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69頁,第21字
6說文今釋第240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424頁,第5字
8說文探原第105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365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43頁,第20字
11標注說文第75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571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564頁【補遺】第16372頁【後編】第18231頁
14通訓定聲第2067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60頁【崇文】第637頁
16說文句讀第217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451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202頁,第1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distant, far away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