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尣〕字拼音是(wāng),部首是尣部,总笔画是4画

〔尣〕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八、儿”。

〔尣〕字仓颉码是CHU,五笔是WQB,四角号码是80212,郑码是ORD

〔尣〕字的UNICODE是U+5C2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3587,UTF-32:00005C23,UTF-8:E5 B0 A3。

〔尣〕字异体字是𡯁



◎同“尢(𡯁)”。《玉篇•尢部》:“尢,俗作尣。”


笔顺:撇、点、撇、竖弯钩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尢部

武英殿刻本: 第704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298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237頁,第1

《廣韻》、《集韻》𡘋烏光切,音汪。《說文》:跛曲脛也,本作尣,从大,象偏曲之形。【徐曰】大一足跛曲。或作𡯪,今文作尫。

又,《玉篇》:僂也,短少也。《正字通》:瘠病。

注解

〔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尢部

〔𡯁〕字拼音是wāng,独体字。

〔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āng] ⑴ 跛。《説文•𡯁部》:“𡯁,㝿,曲脛也。”⑵ 曲脊,曲背。《玉篇•尢部》:“𡯁,僂也。”⑶ 短小。《玉篇•尢部》:“𡯁,短小也。”

字源字形

尣(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尣(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尣(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尣(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尣(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下反切烏光切頁碼344頁,第8字續丁孫

𡯁

𡯂、尣、尢

𡯁𤿑,曲脛也。从大,象偏曲之形。凡尣之屬皆从尣。

𡯪

𡯭、𡯲

𡯪古文从𡉚。

段玉裁注:「𡯁者,古文象形字;𡯪者,小篆形聲字。」徐灝注箋:「𡯁,从大而屈其一足,當為會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反切烏光反頁碼838頁,第5行,第1字述

𡯪跛,曲脛也。從大,象偏曲之形。凡尣之屬,皆從尣。

臣鍇曰:「尣,一足跛曲也。」

反切………頁碼838頁,第6行,第1字述

古文從𡉚。

臣鍇曰:「《春秋左傳》:『焚巫𡯪。』𡉚音皇。」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下反切烏光切古音第十部頁碼1977頁,第2字許惟賢第864頁,第4

𡯪㝿也。

各本少也字。遂不可讀。今補。㝿者,蹇也。尢本曲脛之偁。引申之爲曲脊之偁。故《人部》僂下曰:𡯭也。

曲脛人也。

人字依《九經字㨾》補。𤿑者多由曲脛。故言此爲下象偏曲張本。

从大。象偏曲之形。

謂从大而象一脛偏曲之形也。烏光切。十部。

凡尢之屬皆从尢。

篆文从㞷。

篆文各本作古文。今正。尢者,古文象形字。𡯪者,小篆形聲字。此亦古文二,篆文丄之例。必取古文爲部首者,以其屬皆从古文也。尪見《左傳》。《檀弓》鄭注釋爲面鄉天。或云短小曰尪。本从㞷聲。省作尪。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檀弓》「汪錡」乃𡯁之借,又有「巫尪」。

𡯁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78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858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653頁
4說文校箋第441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408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1477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516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502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172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69頁,第4字
11標注說文第426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3531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0138頁【補遺】第17545頁
14通訓定聲第363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878頁【崇文】第3509頁
16說文句讀第1419頁
17說文新證第770頁,第2字
18章授筆記第422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八冊,第839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966頁,第4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lame; the first form is Radical 4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