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ù、wǎng),部首是辶部,总笔画是8画

〔迬〕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主”。

〔迬〕字仓颉码是YYG,五笔是YGPD,四角号码是30301,郑码是WSC

〔迬〕字的UNICODE是U+8FEC,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6844,UTF-32:00008FEC,UTF-8:E8 BF AC。



◎行止。


笔顺:点、横、横、竖、横、点、横折折撇、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07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255頁,第7

標點整理本: 第1239頁,第4

《玉篇》:之句切;又,竹句切 —— 義闕。

又,《字彙》:古文往字。《正字通》本作𢔎。《說文》作𨓹,通作迬。

注解

〔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ù、wǎng,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主

〔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ù] ⑴ 行止。 [wǎng] ⑴ 古同“往”。

字源字形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于兩切頁碼56頁,第12字續丁孫

𢔎

𢓸、往

𢔎之也。从彳𡉚聲。

𨓹

𨓹古文从辵。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甲骨文从止,王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又兩反頁碼162頁,第3行,第1字述

𨓹之也。從彳𡉚聲。

臣鍇曰:「𡉚,音皇。」

反切………頁碼162頁,第3行,第2字述

古文從辵,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于兩切古音第十部頁碼302頁,第2字許惟賢第135頁,第7

𨓹之也。从彳。𡉚聲。

于兩切。十部。

古文。从辵。

按左辵右𡴍。𡴍古文㞷也。《汗𥳑》云:𨓹,《尙書》往字。《甘泉賦》曰:𨓹𨓹離宮。般以相燭。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往往當作暀暀,縫中現出明亮也。

白话解释

往,去,到……去。字形采用“彳”作边旁,“”作声旁。,古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之()立於土()上,「(之)」像草生出地上的樣子,又立於「土」上,更增挺拔之意。金文增一「彳」形,而以初文「?()」為聲符。彳為道路,引申為行走、前進,作為形符,表示義與行走有關;?為草木叢生的樣子,引申而有趨進的意思,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戰國楚系文字或作「」,與金文同形;或作「」,下增一「止」而成「辵」。辵為行走,與彳同意。秦系文字則將「(?)」簡省「之()」形而作「」,為隸書、楷書字形之所本。篆文與金文同形,從彳、?聲。隸書一者據篆文隸定作「」,一者據秦系文字作「」,已不易看出草生地上的樣子了。《說文》另收有從辵的古文,則與戰國文字從辵之字同形。在六書中,甲骨文字形屬於異文會意,金文以後的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

往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09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61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134頁
4說文校箋第76頁,第18字
5說文考正第71頁,第8字
6說文今釋第248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430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079頁,第3字
9說文集注第37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44頁,第19字
11標注說文第77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58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598頁【補遺】第16377頁
14通訓定聲第3625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163頁【崇文】第649頁
16說文句讀第220頁
17章授筆記第88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478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207頁,第3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go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