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字拼音是(wèi),部首是言部,总笔画是16画

〔謂〕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言、胃”或“訁、胃”。

〔謂〕字仓颉码是YRWB,五笔是YLEG,四角号码是06627,郑码是SKQ

〔謂〕字的UNICODE是U+8B0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586,UTF-32:00008B02,UTF-8:E8 AC 82。

〔謂〕字异体字是谓、𧬴


1.评论。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

2.告诉。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3.说。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杜甫〈上后园山脚〉诗:“勿谓地无疆,劣于山有阴。”

4.称呼、叫做。

《诗经•王风•葛藟》:“终远兄弟,谓他人父。”《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5.认为、以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6.奈。

《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战国策•齐策一》:“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

7.是。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8.使、让。

《诗经•小雅•出车》:“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左传•昭公十六年》:“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

◎与、和。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

1.道理、意义。

《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唐•韩愈〈杂诗〉:“蛙黾鸣无谓,合合祇乱人。”

无谓之事、无谓之举。

2.姓。如宋代有谓准。


◎见“谓”。


笔顺:点、横、横、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04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173頁,第12

標點整理本: 第1148頁,第3

《唐韻》、《集韻》、《韻會》𡘋于貴切,音胃。《說文》:報也。【徐曰】謂之是報之也。《廣雅》:說也。《廣韻》:吿也、言也。《增韻》:與之言也。《易・乾卦》:何謂也。【疏】假設問辭,故言何謂。《詩・召南》: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傳】但相吿語,而約可定矣。《左傳・昭八年》:子盍謂之。

又,《韻會》:事有可稱,曰有謂;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無謂。《莊子・齊物論》:今我則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前漢・景帝紀》:姦法與盜盜,甚無謂也。

又,《正韻》:非與之言而稱其人亦曰謂。《論語》子謂子賤、子謂子產,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謂。《詩・召南》謂行多露、〈小雅〉謂天蓋高之類,是也。稱其言亦曰謂。《論語》此之謂也、其斯之謂與,是也。又,《正字通》:援古釋義而言亦曰謂。《易・臨卦》: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禮・樂記》:聖明者,述作之謂也。

又,《爾雅・釋詁》:勤也。《詩・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箋】謂,勤也。勤思君子也。

又,《廣雅》:使也。《玉篇》:信也、道也。

又,姓。《萬姓統譜》:宋有謂準,太平興國登科。

《說文》本作𧬴。

卷目:考證・酉集上 部首:言部

愛日堂藏本: 第675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670頁,第39

禮樂記,聖明者述作之謂也。

謹照原文聖明改明聖。

注解

〔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謂〕字拼音是wè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胃

〔謂〕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èi] ⑴ 见“谓”。

字源字形

謂(篆书·春秋·石鼓文)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謂(简·秦·放马滩) 秦 简 放马滩

謂(简·秦·睡虎地) 秦 简 睡虎地

謂(简·秦·岳麓书院) 秦 简 岳麓书院

謂(简·秦·关沮) 秦 简 关沮

謂(简·秦·里耶) 秦 简 里耶

謂(简·汉·张家山) 汉 简 张家山

謂(石经·汉·熹平石经)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謂(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謂(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謂(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謂(传抄·宋·三体阴符经) 宋 传抄 三体阴符经

謂(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謂(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于貴切頁碼69頁,第5字續丁孫

𧬴

𧬴報也。从言𦞅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于貴反頁碼194頁,第2行,第1字述

𧬴報也。從言胃聲。

臣鍇曰:「謂之是報之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于貴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356頁,第5字許惟賢第160頁,第6

𧬴報也。

《㚔部》曰:報,當罪人也。葢㓝與罪相當謂之報。引伸凡論人論事得其實謂之報。謂者,論人論事得其實也。如《論語》謂韶,謂武子,謂子賤子,謂仲弓,其斯之謂與,《大學》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是也。亦有借爲曰字者。如《左傳》王謂叔父,卽《魯頌》之王曰,叔父也。亦有訓爲勤者。亦以合音冣近也。

从言。胃聲。

于貴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今對人代作事曰「難謂你」,謂,報也。

人有事而我評論之曰謂,言其相當也。訓勤者,効力之意,報效。「甚無謂也」者, 「甚無當也」,有否定意。今日無謂者,但有「不要急」意。

報也。今俗語有「難謂尔」之語,即「難報你」也。

報也。俗語「難謂你」即難報之意。

白话解释

谓,叫唤名字。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胃”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言、胃聲。篆文、隸書、楷書同。「謂」的本義是評論人而真實恰當,所以從「言」為義符。從「胃」聲沒有兼義的功能,「胃」的本義是動物的消化器官,與「評論人而真實恰當」沒有關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謂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37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194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158頁
4說文校箋第92頁,第16字
5說文考正第88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304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52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25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5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56頁,第4字
11標注說文第93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696頁,第4字
13說文詁林第2896頁【補遺】第16423頁
14通訓定聲第223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90頁【崇文】第757頁
16說文句讀第266頁
17章授筆記第102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721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49頁,第3字

国语辞典

1.评论。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

2.告诉。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3.说。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杜甫〈上后园山脚〉诗:“勿谓地无疆,劣于山有阴。”

4.称呼、叫做。

《诗经•王风•葛藟》:“终远兄弟,谓他人父。”《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5.认为、以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6.奈。

《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战国策•齐策一》:“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

7.是。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8.使、让。

《诗经•小雅•出车》:“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左传•昭公十六年》:“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

◎与、和。

《史记•卷四二•郑世家》:“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

1.道理、意义。

《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唐•韩愈〈杂诗〉:“蛙黾鸣无谓,合合祇乱人。”

无谓之事、无谓之举。

2.姓。如宋代有谓准。

两岸词典

1.称呼;叫做。

称谓、何谓绿建筑、形而上者谓之道。

2.意义。

无谓之争。

3.语法中指谓语。

主谓结构。

4.〈书〉说。

所谓、谁谓、可谓赏心悦目。

5.姓。

翻译

say, tell; call, name; be called sagen, nennen, heißen, Sinn, Bedeutung (S) dire, adresser la parole, désigner, sens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