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字拼音是(xiá),部首是山部,总笔画是9画。
〔峡〕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山、夹”,五行属土。
〔峡〕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山,夹声。本义是两山夹水处。
〔峡〕字仓颉码是UKT,五笔是MGUW86,MGUD98,四角号码是25780,郑码是LLBU,中文电码是1499,区位码是4731。
〔峡〕字的UNICODE是U+5CE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3777,UTF-32:00005CE1,UTF-8:E5 B3 A1。
〔峡〕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518,属常用字。
〔峡〕字异体字是峽、陜。
名词
1.形声。从山,夹声。本义:两山夹水处。
2.同本义。
gorge;
仿洋于山峡之旁。 —— 《淮南子·原道》。注:“两山之间为峡。”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 王维《桃源行》仍下峡路。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从峡度栈以上。桓公( 温)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 —— 《世说新语》
峡口(峡谷之口);峡路(峡谷中的道路或航道)。又特指长江三峡峡口(指西陵峡口);峡江(长江自奉节县瞿塘峡以下,至湖北宜昌一段)
3.形容词。狭窄。
narrow;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 《水经注》
①两山夹着的水道。三门~(中国黄河中游峡谷之一)。三~(中国长江流经四川到湖北的交界一带所经过的三个峡谷,其中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海~(两旁有陆地夹着的形状狭长的海,如“台湾~~”)。
②指两山之间。~谷(狭而深的谷地)。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山部
武英殿刻本: 第743頁,第14字
同文書局本: 第312頁,第18字
標點整理本: 第251頁,第27字
《廣韻》:侯夾切;《集韻》、《韻會》:轄夾切;《正韻》:胡夾切,𡘋音洽。《廣韻》:巫峽,山名。蜀楚之交,山有三峽。左思〈蜀都賦〉:經三峽之崢嶸。【註】三峽,在巴東永安縣,謂西陵峽,歸鄕峽,巫峽也。盛弘之《荆州記》: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無斷處,重巖疉嶂,隱天蔽日,非亭午不見日月。
又,州名。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卽其地。魏武於此置臨江郡,後魏爲拓州,取開拓之義。周以其居三峽之口,因曰峽州。
又,山峭夾水,亦曰峽。見前岬字註。
《集韻》本作陜,或作陿。
〔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山部。
〔峽〕字拼音是xiá,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山、夾。
〔峽〕字造字法是形聲。從山,夾聲。本义是兩山夾水處。
〔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á] ⑴ 兩山夾著的水道(多用作地名)。如:三峽;巫峽;三門峽。《文選•左思〈蜀都賦〉》:“經三峽之峥嶸。”⑵ 指兩山之間。如:峽谷。《淮南子•原道》:“逍遥于廣澤之中,而仿洋于山峽之旁。”⑶ 同“陝”。狹隘。《集韻•洽韻》:“陝,《説文》:‘隘也。’或作峽。”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gorge, strait, ravine; isthmus Schlucht (S) gorge (montagn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