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伢〕字拼音是(yá),部首是亻部,总笔画是6画

〔伢〕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牙”,五行属土。

〔伢〕字仓颉码是OMVH,五笔是WAHT,四角号码是21240,郑码是NHI,中文电码是0161,区位码是5683

〔伢〕字的UNICODE是U+4F2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258,UTF-32:00004F22,UTF-8:E4 BC A2。

〔伢〕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3604

〔伢〕字异体字是牙、雅、𤘅



◎方言,小孩儿。


笔顺:撇、竖、横、撇折、竖钩、撇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牙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58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695頁,第3

標點整理本: 第648頁,第8

古文: 𤘈

《唐韻》:五加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牛加切,𡘋音芽 —— 齒也。《說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易・大畜》:豶豕之牙。

又,《戰國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註】以牙相噬。

又,《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疏】栒之上刻爲崇牙,以鋸齒捷業然,故謂之業。牙卽業之上齒也。《禮・明堂位》:殷之崇牙。

又,《禮・玉藻》:佩玉有衝牙。【疏】其形似牙也。

又,《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註】牙璋,瑑以爲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

又,《集韻》:旗名。張衡〈東京賦〉:牙旗𦆯紛。【註】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又,《韻會》:立于帳前,謂之牙門。《後漢・公孫瓚傳》:拔其牙門。

又,《史記・東方朔傳》: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

又,姓。《風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後。

又,與芽通。《前漢・金日磾傳》:霍氏有事萌牙。【註】師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緒,若草之始生。

又,《集韻》:語下切,音雅 —— 車罔。

又,《集韻》:魚駕切;《韻會》:五駕切,𡘋音訝。《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牙也者,以爲固抱也。【註】牙讀如訝,謂輪輮也。【疏】訝,迎也 —— 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又,《唐韻正》:古音吾。《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

又,《唐韻正》與虞、吾𡘋通。《詩・召南》:吁嗟乎騶虞。《山海經》、《墨子》𡘋作騶吾,《前漢・東方朔傳》作騶牙。

又,叶五紅切。《詩・小雅》: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又,叶音峨。晉京洛童謠:遙望晉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注解

〔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牙部

〔牙〕字拼音是,独体字,五行属

〔牙〕字造字法是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是槽牙。

〔牙〕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á] ⑴ 齿(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⑵ 像牙齿形状的东西⑶ 特指象牙⑷ 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⑸ 姓。

字源字形

说文解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