𢻃


〔𢻃〕字拼音是(chǐ),部首是支部,总笔画是10画

〔𢻃〕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尗、支”。

〔𢻃〕字仓颉码是YFJE,五笔是HIFC,郑码是IDEX

〔𢻃〕字的UNICODE是U+22EC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43043,UTF-32:00022EC3,UTF-8:F0 A2 BB 83。

〔𢻃〕字异体字是



◎同“豉”。《説文•尗部》:“𢻃,配鹽幽尗也。从尗,支聲。豉,俗𢻃,从豆。”《玉篇•尗部》:“𢻃,以調五味也。今作豉。”


笔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下 部首:支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16頁,第11

同文書局本: 第467頁,第14

標點整理本: 第414頁,第12

《唐韻》、《集韻》:是義切;《正韻》:時吏切,𡘋音豉。《說文》:配鹽幽尗也。从尗,支聲。【註】俗从豆作豉。《玉篇》:以調五味也。《史記・貨殖傳》:鹽𢻃千合。

注解

〔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支部

〔𢻃〕字拼音是ch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尗、支

〔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hǐ] ⑴ 同“豉”。《説文•尗部》:“𢻃,配鹽幽尗也。从尗,支聲。豉,俗𢻃,从豆。”《玉篇•尗部》:“𢻃,以調五味也。今作豉。”

字源字形

𢻃(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𢻃(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𢻃(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𢻃(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是義切頁碼238頁,第5字續丁孫

𢻃

𢻃配鹽幽尗也。从尗支聲。

豉俗𢻃从豆。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四反切時翅反頁碼608頁,第1行,第1字述

豉配鹽幽尗也。從尗支聲。

臣鍇曰:「幽謂造之,幽,暗也。」

反切………頁碼608頁,第1行,第2字述

俗𢻃。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下反切是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1343頁,第1字許惟賢第588頁,第6

豉配鹽幽尗也。

《廣雅》說飮食曰:寑,䤁,鬰,𠪮,幽也。幽與𩰪同義。以豆𩰪之。其味苦。《招䰟》曰:大苦鹹酸。辛甘行些。王云:大苦,豉也。辛謂椒薑也。甘謂飴蜜也。言取豉汁調和以椒薑鹹酢。和以飴,蜜。則辛甘之味皆發而行也。《釋名》曰:豉,嗜也。五味調和。須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齊人謂豉聲同嗜也。按《齊民要術》說作豉必室中溫煖。所謂幽尗也。云食經作豉法。用鹽五𦫵。所謂配鹽也。

从尗。支聲。

是義切。十六部。

豉,俗𢻃。从豆。

此可證尗豆爲古今字。《豆部》之𧯦字𧯡字皆非古文所有也。

豉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65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594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457頁
4說文校箋第298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285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1031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75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70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51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83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293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241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364頁【補遺】第17102頁
14通訓定聲第203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626頁【崇文】第2501頁
16說文句讀第964頁
17章授筆記第305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六冊,第73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700頁,第6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