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字拼音是(chì),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5画

〔叱〕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𠤎”,五行属金。

〔叱〕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口,匕( bǐ )声。本义是大声呵斥。

〔叱〕字仓颉码是RP,五笔是KXN,四角号码是64010,郑码是JRR,中文电码是0667,区位码是6319

〔叱〕字的UNICODE是U+53F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489,UTF-32:000053F1,UTF-8:E5 8F B1。

〔叱〕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3539

〔叱〕字异体字是嘯、訛、𠮟、𠻟


动词

1.形声。从口,匕( bǐ )声。本义:大声呵斥。

2.同本义。

loudly rebuke;

叱,呵也。 —— 《说文》大呵为叱。 —— 《苍颉篇》迮而吐之曰叱。 —— 《通俗文》手剑而叱之。 ——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大儿初醒,夫叱大儿声。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叱咤(怒喝);叱教(严格指教);叱辱(斥责侮辱)

3.呼喊;吆喝。

shout at;

回车叱牛牵向北。 —— 白居易《卖炭翁》

叱名(呼名,报名);叱令(喝令);叱叫(大声呼喝);叱嚷(叫嚷)

叹词

◎斥声或叫声。

cry;

喑恶叱咤。 —— 《史记·淮阴侯传》

叱叱(呼喝声;大声指责的声音);叱咄(怒斥声)


◎大声呵斥。怒~。~问。~骂。~责。~咤(发怒的声音)。~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笔顺: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02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73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101頁,第2

《集韻》:火跨切,音化 —— 開口貌。〇【按】《正字通》同「吪」,通作䚰,無據。

注解

〔叱〕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叱〕字拼音是ch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𠤎,五行属

〔叱〕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口,匕( bǐ )声。本义是大声呵斥。

〔叱〕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hì] ⑴ 大声呵斥

字源字形

叱(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叱(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叱(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叱(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叱(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昌栗切頁碼43頁,第26字續丁孫

𠮟

叱訶也。从口七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瞋密反頁碼131頁,第5行,第2字述

叱訶也。從口七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昌栗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237頁,第3字許惟賢第105頁,第6

叱訶也。

訶,大言而怒也。

从口。七聲。

昌栗切。十二部。

白话解释

叱,呵斥。字形采用“口”作边旁,“七”作声旁。

叱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1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124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107頁
4說文校箋第58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51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178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31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825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76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33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57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450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219頁【補遺】第16316頁
14通訓定聲第2545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31頁【崇文】第521頁
16說文句讀第168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120頁,第3字
18古字釋要第142頁,第3字

国语辞典

1.大声责骂。

《礼记•曲礼上》:“尊客之前不叱狗。”

怒叱。

2.吆喝。

唐•白居易〈新乐府•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呼叱、喝叱。

两岸词典

1.大声斥责。

叱令、呵叱、痛叱。

2.姓。

翻译

scold, shout at, bawl out anschreien (V) gronder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