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迆〕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ǐ、yí),部首是辶部,总笔画是6画。
〔迆〕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也”。
〔迆〕字造字法是形声。《说文》本作“迆”。从辵( chuò ),也声。“迆”当从施( yì )省声。本义是地势斜着延伸。
〔迆〕字仓颉码是YPD,五笔是BPV,四角号码是34301,郑码是WYI。
〔迆〕字的UNICODE是U+8FC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6806,UTF-32:00008FC6,UTF-8:E8 BF 86。
〔迆〕字异体字是也、迤。
动词
1.形声。《说文》本作“迆”。从辵( chuò ),也声。“迆”当从施( yì )省声。本义:地势斜着延伸。
2.同本义。
extend obliquely;
林公[ 友遁]见 东阳长山,曰:“何其坦迤。” —— 《世说新语》
迤迤(斜向延伸的样子;延续不断的样子);迤衍(地势斜延而平坦广阔)
3.延续 。
extend; continue far and long;
迤逦(曲折连绵的样子);迤靡(相连的样子);迤长(连绵不断的样子)
介词
1.相当于“往”、“向”。
to;
闻一路迤西,莫盛于大理永昌境。 —— 《徐霞客游记》
2.另见 yí。
◎同“迤”。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03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53頁,第2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37頁,第17字
《唐韻》:移爾切;《集韻》、《韻會》:演爾切;《正韻》:養里切,𡘋音以。《說文》:邪行也。
又,《正韻》:迆邐,連接也。
又,邪倚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戈柲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迆。【註】謂著戈於車邪倚也。
又,《廣韻》:弋支切,音移 —— 亦邪行也。
〔迆〕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迆〕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ǐ、yí,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也。
〔迆〕字造字法是形声。《说文》本作“迆”。从辵( chuò ),也声。“迆”当从施( yì )省声。本义是地势斜着延伸。
〔迆〕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ǐ] ⑴ 同“迤”。㈡ [yí] ⑴ 同“迤”。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卷别卷二下反切移爾切頁碼第53頁,第40字續丁孫
衺行也。从辵也聲。《夏書》曰:「東迆北,會于匯。」
卷别卷四反切以爾反頁碼第156頁,第7行,第2字述
衺行也。從辵也聲。《夏書》曰:「東迆北會于匯。」
卷别卷二下反切移尒切古音第十六、十七部頁碼第289頁,第2字許惟賢第129頁,第11字
衺行也。从辵。也聲。
移尒切。十六十七部。
《夏書》曰:東迆北會于匯。
《禹貢》。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03頁,第1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53頁,第6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2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72頁,第17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67頁,第1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31頁,第8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411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022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353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42頁,第9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73頁,第6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555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512頁【補遺】第1636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929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55頁【崇文】第61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11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407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93頁,第8字 |
动
1.斜行。
《书经•禹贡》:“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大河右迆,东注漯水矣。”
2.斜倚。
《周礼•冬官考工记》:“戈柲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迆,崇于轸四尺,谓之二等。”《文选•张衡•东京赋》:“立戈迆戛,农舆辂木。”
◎参见“逶迆”条。
◎参见【逶迆】。
1.〈书〉斜行;(流水或物体)向某方向曲折延伸。
迆逦、北迆。
2.〈书〉介词。引进动作的方向,相当于“往”、“向”。
村庄迆北为一小河。
wind; walk out of straight path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