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字拼音是(yù),部首是艹部,总笔画是6画

〔芋〕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于”,五行属木。

〔芋〕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于声。本义是植物名。俗称“芋艿”。

〔芋〕字仓颉码是TMD,五笔是AGFJ,四角号码是44401,郑码是EAD,中文电码是5341,区位码是5183

〔芋〕字的UNICODE是U+828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3419,UTF-32:0000828B,UTF-8:E8 8A 8B。

〔芋〕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370,属次常用字

〔芋〕字异体字是


名词

1.形声。从艸,于声。本义:植物名。俗称“芋艿”

2.同本义。

taro;

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 —— 《说文》士卒食芋菽。 —— 《史记·项羽本纪》其实葵菹芋。 —— 《仪礼·士丧礼》

芋火(煨芋的炭火);芋渠(大芋头。同“芋魁”);芋荷(芋艿。因其叶似荷,故名。南方称芋头的叶及柄为芋荷);芋火(煨芋之火);芋郎君(抟芋酥作人形的食品);芋魁(芋的块茎。泛指薯类植物的块茎);芋魁豆饭(喻食物粗劣)

3.泛指薯类植物 。

tuber crops;

山芋;洋芋。


①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植培。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含淀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药用。俗称“芋奶”、“芋艿”、“芋头”。

②指“马铃薯”洋~。

③指“甘薯”山~。

④指“荸荠”乌~。


笔顺:横、竖、竖、横、横、竖钩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39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018頁,第8

標點整理本: 第986頁,第9

《唐韻》、《韻會》:王遇切;《集韻》:王矩切;《正韻》:羊茹切,𡘋音羽。《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續博物志》:芋以十二子爲衞,應月之數也。《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索隱註】芋,蹲鴟也。

又,《儀禮・土喪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又,《廣韻》:雲俱切,音于 —— 草盛貌。

又,《集韻》、《韻會》:匈于切;《正韻》:休居切,𡘋音吁。揚子《方言》:大也。《詩・小雅》:君子攸芋。【註】香于反。又,火吳反。或作吁。又,陳有芋尹。見《左傳》:蓋以鳥名官。

卷目:考證・申集上 部首:艸部

愛日堂藏本: 第576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665頁,第20

《儀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謹照原文金菹改全菹。

注解

〔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芋〕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于,五行属

〔芋〕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于声。本义是植物名。俗称“芋艿”。

〔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ù] ⑴ 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植培。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含淀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药用。俗称“芋奶”、“芋艿”、“芋头”。⑵ 指“马铃薯”⑶ 指“甘薯”⑷ 指“荸荠”

字源字形

芋(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简 包山

芋(简·楚〔战国〕·信阳) 楚〔战国〕 简 信阳

芋(简·楚〔战国〕·天星观) 楚〔战国〕 简 天星观

芋(简·楚〔战国〕·望山) 楚〔战国〕 简 望山

芋(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简 上博

芋(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芋(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芋(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芋(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下反切王遇切頁碼17頁,第5字續丁孫

芌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从艸亏聲。

徐鍇曰:「芌猶言𠮱。𠮱,驚辤,故曰駭人。」

段玉裁注:「《口部》曰:『吁,驚也。』毛傳曰:『訏,大也。』凡于聲字多訓大。芋之為物,葉大根實,二者皆堪駭人,故謂之芋。其字从艸,于聲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反切云煦反頁碼66頁,第5行,第1字述

芌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從艸亐聲。

臣鍇曰:「芌猶言吁也。吁,驚詞,故曰:『駭人』。謂之芋芋狀如蹲鴟,故駭人。」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下反切王遇切古音第五部頁碼95頁,第1字許惟賢第41頁,第1

芌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

《口部》曰:吁,驚也。《毛傳》曰:訏,大也。凡于聲字多訓大。芋之爲物。葉大根實。二者皆堪駭人。故謂之芋。其字从艸于聲也《小雅》。君子攸芋。《毛傳》。芋,大也。謂居中以自光大。箋云:芋當作幠。

从艸。亏聲。

王遇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聲大即呼莒。

齊人呼為莒者,芋聲大,即為莒音。

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凡于聲字多訓大。齊人謂芋為莒者,芋聲侈即為莒音。

字形解说

始見於戰國金文和楚竹簡,但都與植物專名無涉。作為「芋頭」的用意,始於篆文。字從艸、亏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說文》:「芋,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从艸、亏聲。」段注:「凡于聲字多訓大。」楷書字形因承篆文,但從于部件的寫法稍有不同。

芋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1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51頁,第10字
3黃侃手批第60頁
4說文校箋第21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18頁,第18字
6說文今釋第63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12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77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95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12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19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17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478頁【補遺】第16205頁
14通訓定聲第167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52頁【崇文】第205頁
16說文句讀第60頁
17章授筆記第29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一冊,第39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64頁,第5字

国语辞典

◎植物名。天南星科芋属,多年生草本。地下球茎也称为“芋”,多肉,含丰富淀粉质,可供食用。叶大如短箭状,有长柄,绿色。夏日开黄白色花,花单性,呈穗状花序。根作须状生于球茎下端。

两岸词典

1.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叶子大,倒卵形,具长柄,地下块茎呈球形或椭圆形,是常见蔬菜。通称“芋头”。也作“芋艿”。

2.泛指某些像芋的薯类植物。

洋芋、山芋。

翻译

taro Taro taro, Arum, tubercules comestibles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