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𠮦〕字拼音是(zhào),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5画。
〔𠮦〕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丷、口”。
〔𠮦〕字仓颉码是CR,五笔是UKF,郑码是UDJ。
〔𠮦〕字的UNICODE是U+20BA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34054,UTF-32:00020BA6,UTF-8:F0 A0 AE A6。
〔𠮦〕字异体字是召。
1.读音jo。 棗也。棗子。
2.《八辅》 第25区, 第29字。
①同“召”。
②〈韩〉棗也。棗子。(見鄉藥文獻)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00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72頁,第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0頁,第7字
《唐韻》:直少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笑切,𡘋潮去聲。《說文》:評也。王逸曰:以手曰招,以言曰召。《書・甘誓》:大戰于甘,乃召六卿。《詩・齊風》:自公召之。《禮・曲禮》:父召無諾,唯而起㊟〔「父召無諾」下有「先生召無諾」五字。原文作「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又,《廣韻》、《正韻》:實照切;《集韻》、《韻會》:時照切,𡘋同「邵」。《廣韻》:邑名。〈詩序〉:〈甘棠〉,美召伯也。【箋】召伯,姬姓,名奭,食邑于召。
又,姓。《廣韻》:召公之後。《前漢・循吏傳》:召信臣,九江壽春人。《氏族博考》:春秋召與邵一氏,後分爲二,汝南安陽之族皆从邵。
〔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召〕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ào、shà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刀、口,五行属火。
〔召〕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口,刀声。本义是呼唤。
〔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ào] ⑴ 召唤⑵ 召致,引来㈡ [shào] ⑴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三)姓氏。
卷别卷二上反切直少切頁碼第41頁,第30字續丁孫
𠮥、𠮦
𧦝也。从口刀聲。
卷别卷三反切遅妙反頁碼第126頁,第6行,第1字述
嘑也。從口刀聲。
卷别卷二上反切直少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25頁,第8字許惟賢第100頁,第1字
𧦝也。
《言部》曰:𧦝,召也。
从口。刀聲。
直少切。二部。
召,呼叫客人享用酒食。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刀”作声旁。
甲骨文、金文召字字形都是從?持酉,像雙手抬起酒架上的酒罈;像架酒罈的器物;像舀酒的湯匙,表示挹取酒漿,邀人飲酒的意思。字形或省略為從匕、像酒罈瓶口之形,為戰國文字所相承。篆文、隸書、楷書形變為從口、刀聲。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7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17頁,第6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0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4頁,第9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7頁,第10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6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09頁,第4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775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55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1頁,第1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3頁,第1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26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142頁【補遺】第1630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283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25頁【崇文】第49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8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38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29頁,第1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