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字拼音是(cù),部首是足部,总笔画是19画

〔蹴〕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𧾷、就”,五行属金。

〔蹴〕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足,就声。本义是踩,踏。

〔蹴〕字仓颉码是RMYFU,五笔是KHYN86,KHYY98,四角号码是63112,郑码是JIKG,中文电码是6473,区位码是8577

〔蹴〕字的UNICODE是U+8E7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6468,UTF-32:00008E74,UTF-8:E8 B9 B4。

〔蹴〕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6387

〔蹴〕字异体字是踓、蹙、蹵、𨇳、𨉌


动词

1.形声。从足,就声。本义:踩,踏。

2.同本义。

tread;

蹴,蹑也。 —— 《说文》蹴,蹋也。以足逆蹋曰蹴。 —— 《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孟子·告子上》

蹴跑(践踏);蹴践(践踏);蹴踏(踩;踏)

3.踢 。

kick;

蹴踏(踢);蹴球(踢球);蹴鞠(踢球)

4.追逐 。

pursue;

蹴讨(追迫讨伐);蹴击(跟踪追击)

5.另见 jiu。


①踢。~鞠(踢球)。

②踏。~踏。一~而就。


笔顺:竖、横折、横、竖、横、竖、提、点、横、竖、横折、横、竖钩、撇、点、横、撇、竖弯钩、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49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233頁,第36

標點整理本: 第1213頁,第28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子六切,音噈。《說文》:躡也。《孟子》:蹴爾而與之。【趙岐註】蹴,蹋也。《後漢・梁冀傳》:六博蹴鞠。【註】劉向《別錄》:蹴鞠者,傳言黃帝時所作。或曰:起戰國時。《類篇》或作蹙。

又,《廣韻》:七宿切;《集韻》:七六切,𡘋音䙘 —— 義同。

又,《集韻》、《類篇》𡘋就六切,音摵 —— 蹴然,敬貌。

注解

〔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足部

〔蹴〕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𧾷、就,五行属

〔蹴〕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足,就声。本义是踩,踏。

〔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ù] ⑴ 踢⑵ 踏

字源字形

蹴(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蹴(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蹴(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蹴(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蹴(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七宿切頁碼61頁,第1字續丁孫

蹴躡也。从足就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音竹反頁碼174頁,第5行,第1字述

蹴躡也。從足就聲。

臣鍇按:張衡《南都賦》曰:「排揵陷局,蹴蹋咸陽。」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七宿切古音第三部頁碼326頁,第1字許惟賢第146頁,第5

蹴躡也。

玄應云:《說文》。蹴,蹋也。以足逆蹋之曰蹴。

从足。就聲。

七宿切。三部。

蹴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19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175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143頁
4說文校箋第84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79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272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470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115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10頁,第5字
10說文標整第49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84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631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725頁【補遺】第16392頁
14通訓定聲第103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75頁【崇文】第697頁
16說文句讀第239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587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225頁,第9字

国语辞典

1.踏踩。

《战国策•韩策三》:“东孟之会,聂政、阳坚刺相兼君。许异蹴哀侯而殪之,立以为郑君。”唐•杜甫〈遣兴〉诗五首之二:“骍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2.踢。

《晋书•卷六二•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蹴踘、蹴毬。

◎恭敬的样子。参见“蹴然”条。

两岸词典

1.〈书〉踏;踩。

一蹴而就(踏一脚就成功,表示轻而易举)。

2.〈书〉踢。

蹴鞠(踢球)。

翻译

kick; tread on; leap; solemn Fußtritt; Sto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