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字拼音是(cuó),部首是疒部,总笔画是12画。
〔痤〕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疒、坐”,五行属金。
〔痤〕字仓颉码是KOOG,五笔是UWWF,四角号码是00114,郑码是TOOB,中文电码是8871,区位码是8078。
〔痤〕字的UNICODE是U+75E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180,UTF-32:000075E4,UTF-8:E7 97 A4。
〔痤〕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5257。
名词
1.痈。
carbuncle;
痤,小肿也。从疒,坐声。 —— 《说文》金星之山多天婴,可以已痤。 —— 《山海经·中山经》
痤疽(犹痈疽,毒疮);痤人(患痈疮的人);痤然(像痈疽似的);痤睢(痤疽)
2.疖子。
acne;
郁乃痤。 —— 《素问·生桉通天论》。注:“色赤瞋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
痤赘(小疖。比喻小祸害)
①〔~疮〕一种皮肤病,俗称“粉剌”。
②痈。~疽(即“痈疽”)。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54頁,第13字
同文書局本: 第774頁,第17字
標點整理本: 第728頁,第29字
《唐韻》:昨禾切;《集韻》:徂禾切;《正韻》:才何切,𡘋音矬。《說文》:小腫也。一曰族絫。【徐曰】今別作瘯蠡,非是。《玉篇》:癤也。《博雅》:痤,癰也。《韓非子・六反篇》:彈痤者痛,飲藥者苦。《後漢・律曆志》:白露晷長六尺二寸八分,當至不至,多病痤疽泄。《山海經》: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註】癰,痤也。
又,人名。《史記・秦本紀》: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
〔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痤〕字拼音是cuó,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疒、坐,五行属金。
〔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uó] ⑴ 〔~疮〕一种皮肤病,俗称“粉剌”。⑵ 痈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卷别卷七下反切昨禾切頁碼第246頁,第31字續丁孫
痤
小腫也。从𤕫𡋲聲。一曰族絫。
臣鉉等曰:今別作瘯蠡,非是。
卷别卷十四反切慈戈反頁碼第631頁,第7行,第2字述
小腫也。一曰族累病。從疒坐聲。
臣鍇曰:「瘯,蠡也。《春秋左傳》曰:『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其不疾瘯蠡。瘯蠡,疥癬之屬也。」
卷别卷七下反切昨禾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397頁,第2字許惟賢第612頁,第2字
小腫也。
《玉篇》曰:癤也。
从𤕫。坐聲。
昨禾切。十七部。《春秋經》。宋公殺其世子痤。是此字。三傳同。以隱疾名子也。
一曰族絫病。
《左傳》曰牲不疾瘯蠡。瘯者,族之俗。蠡與絫同部。杜注以皮毛無疥癬釋之。按季良以民力溥存釋博。以碩大蕃滋釋碩。以不疾瘯蠡釋肥。以備腯咸有釋腯。《釋文》云:《說文》蠡作瘰。云瘯瘰,皮肥也。此《說文》二字有譌。當是別本作瘰。注云不疾瘯瘰,皮肥也。奪不疾二字。
朱二族絫病也。族絫合聲為痤。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83頁,第17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17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7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11頁,第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97頁,第2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072頁,第5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829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818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579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90頁,第35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06頁,第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512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7626頁【補遺】第1714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970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649頁【崇文】第259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01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318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39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730頁,第1字 |
名
◎脓疮。
《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
◎参见【痤疮】。
a swelling of the lymph nodes acn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