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帯〕字拼音是(dài),部首是巾部,总笔画是10画

〔帯〕字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丗、冖、巾”。

〔帯〕字仓颉码是TJBLB,五笔是GKGH,四角号码是44227,郑码是EAWL

〔帯〕字的UNICODE是U+5E2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111,UTF-32:00005E2F,UTF-8:E5 B8 AF。

〔帯〕字异体字是



◎古同“帶”。


笔顺:横、竖、竖、竖、横、点、横撇/横钩、竖、横折钩、竖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巾部

武英殿刻本: 第791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333頁,第6

標點整理本: 第274頁,第2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當蓋切,音㯂。《說文》:紳也。男子搫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佩必有巾,故帶从巾。徐鉉曰:卌,其帶上連屬固結處。《釋名》:帶,蔕也。著於衣,如物之繫蔕也。《易・訟卦》:或錫之鞶帶。【疏】鞶革大帶也。《禮・玉藻》:凡帶有率,無箴功。【疏】謂其帶既襌,亦以箴緶緝其側,但繂襵之,無別裨飾之箴功。

又,揚子《方言》:厲謂之帶。【註】《小爾雅》:帶之垂者曰厲。《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佩也。《禮・月令》:帶以弓䪅。

又,揚子《方言》:行也。【註】隨人行也。

又,蟲名。《莊子・齊物論》:螂蛆甘帶。

又,書帶,草名。《三齊記》:鄭康成山下生草,大如䪥,葉長一尺餘,土人名康成書帶草。又,姓。賈誼〈過秦論〉:帶佗。

又,叶音蒂。《楚辭・九歌》:荷衣分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鄕,誰須兮雲之際。

卷目:考證・寅集中 部首:巾部

愛日堂藏本: 第198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646頁,第26

《易・訟卦》或錫之鞶帶。《疏》鞶革大帶也。

謹照原文革改帶。

《楚辭・九歌》荷衣分蕙帶,鯈而來兮忽而逝。

謹照原文分改兮鯈改儵。

注解

〔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巾部

〔帶〕字拼音是dài,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冖、巾

〔帶〕字造字法是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間的一根帶子和用帶的兩端打成的結。下面象垂下的鬚子,有裝飾作用。本义是大帶,束衣的腰帶。

〔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ài] ⑴ 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⑵ 像帶子的長條物⑶ 車輪胎⑷ 區域⑸ 佩戴,披掛⑹ 隨身拿著⑺ 捎,連著,順便做⑻ 含有,呈現⑼ 率領,引導⑽ 女子陰道分泌的白色黏液

字源字形

帯(甲骨文·商·𠂤宾间) 商 甲骨文 𠂤宾间

帯(甲骨文·商·历组) 商 甲骨文 历组

帯(甲骨文·商·无名组) 商 甲骨文 无名组

帯(甲骨文·商·花东子卜辞) 商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帯(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帯(金文·春秋·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帯(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帯(简·秦·睡虎地) 秦 简 睡虎地

帯(简·秦·岳麓书院) 秦 简 岳麓书院

帯(简·汉·张家山) 汉 简 张家山

帯(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帯(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帯(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帯(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帯(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帯(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帯(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bel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