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摕〕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ì、tú、zhí),部首是扌部,总笔画是14画

〔摕〕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帶”。

〔摕〕字仓颉码是QKPB,五笔是RAQH,四角号码是54027,郑码是DEWL

〔摕〕字的UNICODE是U+645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685,UTF-32:00006455,UTF-8:E6 91 95。

〔摕〕字异体字是摭、椞、𢰂



◎取;撮取;掠取:“超殊榛,~飞鼯。”


笔顺:横、竖钩、提、横、竖、竖、横、撇、竖弯钩、点、横撇/横钩、竖、横折钩、竖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72頁,第13

同文書局本: 第449頁,第28

標點整理本: 第396頁,第42

《唐韻》:都計切;《集韻》:丁計切,𡘋音帝。《說文》:撮取也。或作𢰂。

又,《唐韻》:特計切;《集韻》:大計切,𡘋音第。又,《集韻》:當蓋切,音帶 —— 義𡘋同。

又,《唐韻》、《集韻》、《韻會》𡘋徒結切,音迭 —— 捎取也。張衡〈西京賦〉:超殊榛摕飛鼯。

又,《集韻》:陀沒切,音突 —— 擊也。

又,《集韻》:拓,古作摕。註見五畫。

注解

〔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摕〕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ì、tú、zh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帶

〔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ì] ⑴ 取;撮取;掠取:“超殊榛,~飞鼯。” [tú] ⑴ 击。 [zhí] ⑴ 古同“摭”,拾取。

字源字形

摕(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摕(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摕(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都計切頁碼402頁,第34字續丁孫

摕撮取也。从手帶聲。讀若《詩》曰「螮蝀在東」。

𢰂

𢰂摕或从折从示。兩手急持人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的替反頁碼968頁,第3行,第3字述

𢰂撮取也。從手、帶。讀若《詩》「螮蝀」之螮。

反切………頁碼968頁,第4行,第1字述

摕或從折示,兩手急持人也。

反切………頁碼968頁,第4行,第2字述

古文摕從止辵。

臣次立曰:「今《說文》并李舟《切韻》所載,徙字如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都計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397頁,第2字許惟賢第1042頁,第2

𢰂撮取也。

謂撮而取之。亦蒙三指撮言也。《有司》徹。乃摭于魚腊俎。俎釋三个。其餘皆取之。古文摭爲摕。《儀禮》宋本,嘉靖本,單行疏本,《釋文》宋本皆如是。俗本作今文摭爲揲者,非也。凡言撮者皆謂少取。《禮經》依古文爲是。《西京賦》。摕飛鼯。亦謂撮取。薛解云:捎取之也。《文賦》。意徘徊而不能揥。揥當是摕之誤。今俗語云捎帶者,當作摕。

从手。帶聲。讀若詩曰螮蝀在東。

謂讀若螮也。都計切。十五部。《經典釋文》之舌切。李善大結切

摕摕或从𣂚,从示。

葢从𣂚而示聲。

㒳手急持人也。

其義有別。《廣韵》不云二形一字。

摕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94頁,第17字
2陳昌治本第1015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763頁
4說文校箋第529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476頁,第19字
6說文今釋第1751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95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92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44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16頁,第18字
11標注說文第507頁,第1字
12說文注箋第4203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799頁【補遺】第17800頁
14通訓定聲第2618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048頁【崇文】第4189頁
16說文句讀第1724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648頁,第4字
18古字釋要第1113頁,第13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Cant.) to hi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