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咡〕字拼音是(èr),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9画

〔咡〕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耳”。

〔咡〕字仓颉码是RSJ,五笔是KBG,四角号码是61040,郑码是JCE

〔咡〕字的UNICODE是U+54A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665,UTF-32:000054A1,UTF-8:E5 92 A1。

〔咡〕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序号6823

〔咡〕字异体字是


名词

1.口旁。两耳之间。

side of mouth;

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 《礼记·曲礼》。注:“口旁曰咡。”释文:口耳之间曰咡。”

2.口。

mouth;

循咡覆手。 —— 《管子·弟子职》

动词

◎蚕吐丝 。

spin;

咡丝(蚕口上下吐丝)。引申为以丝作琴弦黄丝咡素琴,泛弹弦不断。——《乐府诗集》


①口旁,口耳之间:“负剑辟~诏之。”

②蚕吐丝,引申为以丝作琴弦。

③古同“饵(噐 )”。


笔顺:竖、横折、横、横、竖、竖、横、横、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31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86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113頁,第19

《廣韻》、《集韻》、《韻會》𡘋仍吏切,音餌。《廣韻》:口吻也。《禮・曲禮》:負劒辟咡詔之。【註】辟咡詔之,謂傾頭與語也。口旁曰咡。【疏】《管子・弟子職》云:食已,循咡覆手。謂弟子食訖,以手循覆於咡,故知是口旁也。【釋文】口耳之閒曰咡。又,〈少儀〉:有問焉,則辟咡而對。

又,《集韻》:人之切,音而 —— 與㖇同。詳後㖇字註。

注解

〔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咡〕字拼音是èr,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耳

〔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èr] ⑴ 口旁,口耳之间:“负剑辟~诏之。”⑵ 蚕吐丝,引申为以丝作琴弦。⑶ 古同“饵(噐 )”。

字源字形

咡(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咡(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咡(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咡(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咡(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国语辞典

◎嘴巴旁边。

《玉篇•口部》:“咡,口旁曰咡。”《管子•弟子职》:“既食乃饱,循咡覆手。”唐•尹知章•注:“咡,口也;覆手而循之,所以拭其不洁也。”

两岸词典

1.〈书〉口耳之间;嘴巴旁边。

既食乃饱,循咡覆手(《管子‧弟子职》)。

2.〈书〉吐丝。

蚕咡丝而商弦绝,或感之也(汉‧刘安《淮南子‧览冥》)。

翻译

side of mouth l'espace entre la bouche et les oreilles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