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汸〕字是多音字,拼音是(fāng、pāng),部首是氵部,总笔画是7画

〔汸〕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方”。

〔汸〕字仓颉码是EYHS,五笔是IYN86,IYT98,四角号码是30127,郑码是VSY

〔汸〕字的UNICODE是U+6C78,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7768,UTF-32:00006C78,UTF-8:E6 B1 B8。

〔汸〕字异体字是方、淓、滂


◎古代的河流。

《山海经•南山经》:“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 南流注于淯。”

◎水势盛大。参见“汸汸”条。


①〔~水〕古河名。

②并船。


笔顺:点、点、提、点、横、横折钩、撇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55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608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556頁,第6

《唐韻》:府良切;《集韻》:分房切,𡘋音方 —— 倂船也。《說文》本作方,或从水作汸。

又,《集韻》:敷方切,音芳 —— 與淓同,水名也。《山海經》:箕尾之山,汸水出焉,南流注于淯。【註】音芳。

又,符方切,音房 —— 義同。

又,《正韻》:普郎切,音滂 —— 與滂同。《荀子・富國篇》:汸汸如河海。

注解

〔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汸〕字是多音字,拼音是fāng、pā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方

〔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fāng] ⑴ 〔~水〕古河名。⑵ 并船。 [pāng] ⑴ 〔~~〕形容水势浩大,如“则货财浑浑如泉涌,~~如河海。”

字源字形

汸(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汸(简·楚〔战国〕·九店) 楚〔战国〕 简 九店

汸(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汸(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汸(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汸(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汸(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汸(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汸(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下反切府良切頁碼281頁,第9字續丁孫

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凡方之屬皆从方。

汸方或从水。

按:方像耒,上短橫像柄首橫木,下長橫即足所蹈履處,旁兩短畫或即飾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

《說文新證》:「裘錫圭以為甲骨文、金文『亡』字,象刀之鋒芒,『方』字則為『亡』字之分化字,變圓形為橫筆,以表示『方圓』之義,『方』、『亡』二字聲近韻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六反切府昌反頁碼713頁,第5行,第1字述

汸併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也。凡方之屬,皆從方。

反切………頁碼713頁,第6行,第1字述

方或從水。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下反切府良切古音第十部頁碼1614頁,第5字許惟賢第708頁,第6

汸倂船也。

《周南》。不可方思。《邶風》。方之舟之。《釋言》及《毛傳》皆曰:方,泭也。今《爾雅》改方爲舫。非其義矣。倂船者,並兩船爲一。《釋水》曰:大夫方舟。謂倂兩船也。泭者,編木以爲渡。與倂船異事。何以毛公釋方,不曰倂船而曰泭也。曰倂船,編木其用略同。故俱得名方。方舟爲大夫之禮。詩所言不必大夫。則釋以泭可矣。若許說字。則見下从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倂船爲本義。編木爲引伸之義。又引伸之爲比方。子貢方人是也。《秦風》。西天之防。毛曰:防,比也。謂防卽方之假借也。又引伸之爲方圓,爲方正,爲方向。又假借爲旁。丄部曰:旁,溥也。凡今文《尙書》作旁者,古文《尙書》作方。爲大也。《生民》。實方實苞。毛曰:方,極畝也。極畝,大之意也。又假借爲甫。《召南》。維鳩方之。毛曰:方之,方有之也。方有之猶甫有之也。

象兩舟省總頭形。

兩當作㒳。下象兩舟倂爲一。上象兩船頭總於一處也。府良切。十部。《通俗文》。連舟曰舫。與許說字不同。葢方正字俗用舫。

凡方之屬皆从方。

方或从水。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方之引申為併,即比也(比方人物),方圓當作匚。

白话解释

方,相并的两只船。字形下部像两个“舟”字省略合并成的样子,字形上部像两只船总缆在一起的样子。所有与方相关的字,都采用 “方”作边旁。“汸”,“方”的异体字采用“水”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由「(ㄨㄟˊ wéi)之省形」和「人」構成,會以人居邑中,而以「方國」為本義(《文字析義》,P.691)。另一例作,其「」也是「之省形」。因此,二形同意。金文第一例承於甲文第二例,甚為明顯;第二例之,是「」之異構,似更近於「」形。戰國文字之,承於甲文第二例,以及金文第一例,而略失其形。篆文作,其「之省形」訛變為「」,「人」又訛變為「」,以致頗失其形。字經隸書,體變作,近似甲文第二例和戰國文字之形;另一例作,體變過甚,大失其形。楷書「方」承於隸書第一例以定體。以上諸形,都由「之省形」和「人」構成,又和、人二字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方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53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705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537頁
4說文校箋第360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340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1226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209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427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813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19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350頁,第16字
12說文注箋第2920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8606頁【補遺】第17290頁
14通訓定聲第3660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738頁【崇文】第2949頁
16說文句讀第1154頁
17說文新證第685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358頁,第4字
19古字詁林第七冊,第721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821頁,第5字

国语辞典

◎古代的河流。

《山海经•南山经》:“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 南流注于淯。”

◎水势盛大。参见“汸汸”条。

两岸词典

◎〈书〉水势盛大。

汸汸如河海(《荀子‧富国》)。

◎用于地名。汸水,古水名。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