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字拼音是(fú),部首是巾部,总笔画是15画

〔幞〕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巾、菐”,五行属水。

〔幞〕字仓颉码是LBTCO,五笔是MHOY86,MHOG98,四角号码是42285,郑码是LIKU,中文电码是8363,区位码是6505

〔幞〕字的UNICODE是U+5E5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158,UTF-32:00005E5E,UTF-8:E5 B9 9E。

〔幞〕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5939

〔幞〕字异体字是纀、袱、襆、𦄾


名词

1.包东西的布 cloth-wrapper 。

幞巾(幞头)

2.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也称“幞头”(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幞头”)。

scarf; kerchief;

高幞广带。 —— 《古今小说》门前小鬼,折臂膊不显狰狞,殿上判官,无幞头不成礼数。 —— 《水浒传》


①〔~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②同“袱”。


笔顺:竖、横折钩、竖、竖、竖、点、撇、横、点、撇、横、横、横、撇、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巾部

武英殿刻本: 第799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336頁,第20

標點整理本: 第278頁,第15

《唐韻》:房玉切;《集韻》、《韻會》:逢玉切,𡘋音襆。《說文》:帊也。《集韻》:帕也。《玉篇》:巾幞。《廣韻》:幞頭,周武帝所製。裁幅巾,出四脚以幞頭,乃名焉。《唐書・車服志》:幞頭起於後周,便武事者也。《二儀實錄》:古以皂羅三尺裹頭,號頭巾,三代皆冠。列品黔首,以皂絹裹發。至周武帝,依古三尺裁爲幞頭,唐馬周交解爲之。《朱子語類》:唐人幞頭,初止以紗爲之,後以紗軟,砍木作一山子,在前襯起。《筆談》:梁高祖始布漆於紗,施鐵爲脚。《宋史・輿服志》:幞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後周,然止以軟帛垂脚。隋始以桐木爲之,唐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乗輿或服上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爲裏,紗爲表,而塗以漆,後惟以漆爲堅,去其藤裏,前爲一折,平施兩脚,以鐵爲之。

又,《集韻》:博木切,音卜 —— 裳削幅謂之幞。或作襆。

注解

〔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巾部

〔幞〕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巾、菐,五行属

〔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fú] ⑴ 〔~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⑵ 同“袱”。

字源字形

幞(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幞(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幞(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幞(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房玉切頁碼254頁,第22字續丁孫

㡤帊也。从巾菐聲。

幞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00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639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488頁
4說文校箋第322頁,第14字
5說文考正第307頁,第16字
6說文今釋第1109頁,第3字
7說文探原第3931頁,第2字
8說文集注第1637頁,第2字
9說文標整第197頁,第23字
10標注說文第317頁,第11字
11說文注箋第2606頁,第2字
12說文詁林第7858頁
13古字詁林第七冊,第207頁,第2字
14古字釋要第753頁,第13字
15新附通誼第32頁,第1字

国语辞典

◎“襆”的异体字。

两岸词典

◎“襆”的异体字。

翻译

turban Turban (S)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