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字拼音是(gē),部首是戈部,总笔画是4画,是独体字。

〔戈〕字是独体字,五行属金。

〔戈〕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是一种兵器。

〔戈〕字仓颉码是I,五笔是AGNT86,AGNY98,四角号码是53000,郑码是HM,中文电码是2047,区位码是2474

〔戈〕字的UNICODE是U+6208,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096,UTF-32:00006208,UTF-8:E6 88 88。

〔戈〕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104,属次常用字

〔戈〕字异体字是


名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2.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dagger-axe(an ancient weapon);

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执戈上刃。 —— 《书·顾命》称尔戈。 —— 《书·牧誓》戈广二寸。 —— 《考工记·冶氏》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 《楚辞·屈原·国殇》

3.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称啄兵。又

戈殳(戈和殳。泛指兵器);戈甲(戈和铠甲。借指战争。又为兵器的统称);戈矢(戈和箭);戈矛(戈和矛)

4.泛指兵器。

weapons;

左右军士,皆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 —— 《三国演义》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 《礼·檀弓下》

戈兵(兵器。也指战争);干戈(泛指武器;喻指战争)

5.战争;战乱。

war;

偃武息戈,卑辞事汉。 —— 《后汉书·公孙述传》


①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 gān )~。倒( dǎo )~。枕~待旦。

②姓。


笔顺:横、斜钩、撇、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戈部

武英殿刻本: 第984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411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357頁,第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古禾切,音鍋。《說文》:平頭戟也。徐鍇曰:戟小支上向則爲戟,平之則爲戈。一曰戟偏距爲戈。《禮・曲禮》:進戈者前其𨱔、後其刃。《正義》曰:戈,鉤孑戟也,如戟而橫安刃,但頭不向上爲鉤也;直刃長八寸,橫刃長六寸,刃下接柄處長四寸,𡘋廣二寸,用以鉤害人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戈柲六尺有六寸。【又】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註】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胡,其孑也;援,直刃也。《釋名》:戈,過也。所刺擣則決,所鉤引則制之,弗得過也。《書・牧誓》:稱爾戈。【註】戈,短兵也,人執以舉之,故言稱也。又,《典略》:周有孤父之戈。

又,國名,在宋鄭之閒,寒浞子豷封于戈,少康滅之。

又,姓。《史記》夏後有戈氏、宋戈彥、明戈鎬。

又,司戈,武職,從八品,唐天授年閒置。

从弋,一橫之,象形。

注解

〔戈〕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戈部

〔戈〕字拼音是,独体字,五行属

〔戈〕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是一种兵器。

〔戈〕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ē] ⑴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⑵ 姓。

字源字形

戈(甲骨文·商·𠂤组) 商 甲骨文 𠂤组

戈(甲骨文·商·𠂤历间) 商 甲骨文 𠂤历间

戈(甲骨文·商·圆体类子卜辞) 商 甲骨文 圆体类子卜辞

戈(甲骨文·商·宾组) 商 甲骨文 宾组

戈(甲骨文·商·历组) 商 甲骨文 历组

戈(甲骨文·商·历无名间) 商 甲骨文 历无名间

戈(甲骨文·商·无名组) 商 甲骨文 无名组

戈(金文·商·商) 商 金文 商

戈(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戈(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戈(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戈(金文·西周·西周中期或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或晚期

戈(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戈(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戈(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戈(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戈(简·楚〔战国〕·信阳) 楚〔战国〕 简 信阳

戈(简·楚〔战国〕·天星观) 楚〔战国〕 简 天星观

戈(简·楚〔战国〕·望山) 楚〔战国〕 简 望山

戈(简·楚〔战国〕·曾侯乙墓) 楚〔战国〕 简 曾侯乙墓

戈(简·楚〔战国〕·九店) 楚〔战国〕 简 九店

戈(简·楚〔战国〕·子弹库) 楚〔战国〕 简 子弹库

戈(简·秦·睡虎地) 秦 简 睡虎地

戈(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戈(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戈(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戈(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戈(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戈(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戈(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戈(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古禾切頁碼421頁,第1字續丁孫

戈平頭𢧢也。从弋,一橫之。象形。凡戈之屬皆从戈。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戈全為象形。丨象柲,一象戈,非从弋也。古金文或作弋,形已失矣。許君於象形諸字多云从某者,因字形失而誤會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古多反頁碼1006頁,第1行,第1字述

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也。凡戈之屬,皆從戈。

臣鍇曰:「謂戟小枝上向則爲戟,平之則爲戈。」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古禾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2512頁,第4字許惟賢第1093頁,第2

戈平頭𢧢也。

《攷工記》。冶氏爲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倨句外博。重三鋝。鄭曰:戈,今句孑戟也。或謂之雞鳴。或謂之擁頸。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長四寸。胡六寸。援八寸。戈,句兵也。主於胡也。俗謂之曼胡以此。鄭司農云:援,直刃也。胡其孑。按依先鄭戈有直刃,則非平頭也。宋黃氏伯思始疑鄭注。近程氏瑤田攷戈刃如劔横出而稍倨。所謂援八寸也。援之下近柲爲胡。連上爲刃。所謂胡六寸也。其横毌於柲而外出者凡四寸。所謂內倍之也。戈戟之金非冒於柲之首。皆爲之內。横毌外出。且於胡之近柲處爲三孔。纏縛於柲以固之。古戈戟時有存者。覈之可知也。說詳《通藝錄》。按許說戈爲平頭戟。从戈以一象之。然則戈刃之横出無疑也。横出故謂之援。援,引也。凡言援者皆謂横引之。直上者不曰援也。且戈戟皆句兵。矛刺兵。殳𣪠兵。殳嫥於𣪠者也。矛嫥於刺者也。戟者兼刺與句者也。戈者兼句與𣪠者也。用其横刃則爲句兵。用横刃之喙以啄人則爲𣪠兵。𣪠與句相因爲用。故《左氏》多言戈擊。若晉中行獻子夢厲公以戈擊之。齊王何以戈擊子之。解其左肩。鄭子南逐子晳。擊之以戈。衞齊氏用戈擊公孟。公魯以背蔽之。𣃔肱。以中公孟之肩。魯昭公將以戈擊僚柤。楚盜以戈擊昭王。王孫由余以背受之。中肩。越靈姑浮以戈擊闔廬。傷將指。齊𥳑公執戈將擊陳成子。衞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𣃔纓。皆言擊不言刺。惟盧蒲癸以寢戈自後刺子之言刺。葢癸與王何同用戈。癸逼近子之故言刺。王何去子之稍遠故言擊。且二人一在後一在前。相爲掎角也。若長狄僑如,魯富父終甥摏其喉以戈殺之。由長狄長三丈。旣獲之不能殺之。故自下企上以舂其喉也。自下舂其喉。計長狄長不過二丈。容旣獲之後。身横於地而殺之。摏亦擊也。《方言》曰:戈,楚謂之釨。凡戟而無刃,秦晉之閒謂之釨。或謂之鏔。吳楊之閒謂之戈。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鉤釨鏝胡。《方言》釨鉤鏝字皆轉寫譌俗。古衹作句孑曼。云無刃者,謂無直刃也。云句孑者,謂其爲句兵,取義於無右臂之孑也。云曼胡者,取義於曲處如𩔞領之肥大也。詳繹鄭注本無不同。所引先鄭乃不可從。

从弋。

謂柲長六尺六寸。

一衡之。象形。

衡各本作横。依許全書例正。弋之首一横之而已矣。先鄭云:援爲直刃,胡其孑。非也。古禾切。十七部。

凡戈之屬皆从戈。

白话解释

戈,平头的戟类兵器。字形采用“弋”作边旁,“一”表示横击。字形像戈的形状。所有与弋相关的字,都采用“弋”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其「」像冒(套子)和杆,「」像刃,下「」像鐓插入地中,屬象形。金文第一例,冒以勾形表現,刃比甲文的明顯,並且多了下方的鐓,更像戈的樣子;第二例冒也以勾形表現,左刃的右方多了垂纓,以表美化,不影響其音、義,仍屬象形;第三例在戈首的冒訛變而成斜畫,而下方的鐓用斜線表現,則稍失其形。戰國文字二例,應承自金文第三例。篆文和金文第三例、戰國文字第一例相同,只是用「」像鐓而已。字經隸書,體變作,益失其形,楷書之形則據以定體。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戈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33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1069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798頁
4說文校箋第557頁,第9字
5說文考正第500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1846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106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621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668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32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535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439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2321頁【補遺】第17865頁
14通訓定聲第190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098頁【崇文】第4389頁
16說文句讀第1817頁
17說文新證第861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936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1167頁,第4字

国语辞典

1.武器名。为长柄横刃的平头戟。

《书经•费誓》:“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晋•熊远〈因灾异上疏〉:“臣子之责,宜在枕戈,为王前驱。”

枕戈待旦、干戈。

2.战争。

《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一九:“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3.译音用字。为蒙古、满洲话译音所常用。

戈壁、戈什。

4.姓。如宋代有戈彦,明代有戈尚友。

5.二一四部首之一。

两岸词典

1.古代兵器名,由横刃和长柄所组成。后泛指武器。

干戈、枕戈待旦。

2.指战争。

偃武息戈。

3.姓。

4.二一四部首之一。

翻译

halberd, spear, lance; rad. 62 Hiebaxt, Hellebarde ( hist. Waffe, einscheidig mit langen Schaft )​ (S, Mil)​, Ge (Eig, Fam)​, Radikal Nr. 62 = Hellebarde (Lanze + Axt)​ (S) hallebarde, lanc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