𠄣


〔𠄣〕字拼音是(gèn),部首是一部,总笔画是6画

〔𠄣〕字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工、𠃍、𰀪”。

〔𠄣〕字仓颉码是MBHM,五笔是GQRG,郑码是BDRO

〔𠄣〕字的UNICODE是U+2012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31363,UTF-32:00020123,UTF-8:F0 A0 84 A3。

〔𠄣〕字异体字是



◎同“亘”。


笔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二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5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87頁,第6

標點整理本: 第12頁,第9

《唐韻》:古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鄧切,𡘋音堩 —— 極也,通也、徧也。《說文》:𠄣,竟也,象舟竟兩岸。《增韻》:延衺也。《詩・大雅》:𠄣之秬秠。

又,姓。漢廬江丞𠄣寬。〇【按】《說文》字本作㮓,𠄣卽㮓字古文,然今經史通作𠄣,無从木旁者,自當以𠄣字爲正。又,𠄣从二、从舟,今譌从日作亘,非。又,《正字通》或从月,詳下註。

注解

〔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二部

〔𠄣〕字拼音是gèn,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二、󰏘

〔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èn] ⑴ 同“亘”。

字源字形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上反切古鄧切頁碼193頁,第28字續丁孫

𣘰

㮓、𣕲

𣘰竟也。从木𢛢聲。

𠄭

𠄣、亙、亘

𠄭古文㮓。

按:古文「𠄣」訛月為舟,當為《詩》「如月之恆」的本字。

《說文新證》:「甲骨文字形『二』疑指天地,月出天地之間,而以半為恆見也;後加『弓』當作聲符用。戰國文字『月』與『外』常互用,故『月』替換為『外』,原指事字所要表達的意義已不明顯了。後世或加心作『恆』,表示心理狀態之有恆,《說文》恆與亙不同字,恆行而亙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一反切都亙反頁碼496頁,第7行,第2字述

𠄭竟也。從木恆聲。

臣鍇曰:「竟者,竟極之也,橫亙之也。」

反切………頁碼496頁,第7行,第3字述

古文㮓。

臣鍇曰:「舟竟兩岸也,《詩》曰:『造舟爲梁。』梁,橫亙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上反切古鄧切古音第六部頁碼1077頁,第4字許惟賢第474頁,第5

𠄭竟也。

《弓人》注曰:恆讀爲㮓。㮓,竟也《大雅》。恆之秬秠。毛云:恆,徧也。徧與竟義相足。

從木。𢛢聲。

古鄧切。六部。

古文㮓。

按今字多用亙。不用㮓。舟在二之閒。絕流而竟。會意也。恆之字本從心從𠄭。

亙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82頁,第10字
2陳昌治本第497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383頁
4說文校箋第248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239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852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49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23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260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51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246頁,第3字
12說文注箋第197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6240頁【補遺】第16917頁
14通訓定聲第307頁,第2字
15通訓定聲第309頁,第2字
16說文義證第517頁【崇文】第2065頁
17說文句讀第781頁
18古字詁林第五冊,第989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596頁,第1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