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緪〕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ēng、gèng),部首是糹部,总笔画是15画。
〔緪〕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糸、恆”或“糹、恆”。
〔緪〕字仓颉码是VFPMM,五笔是XNGG,四角号码是21912,郑码是ZUBR。
〔緪〕字的UNICODE是U+7DE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234,UTF-32:00007DEA,UTF-8:E7 B7 AA。
〔緪〕字异体字是絙、絚、縆。
①大绳子;粗索子。《説文•糸部》:“緪,大索也。”清王士滇《愁霖行》:“涒灘之歲陰氣凝,愁霖不絶如貫緪。”
②引急;绷急(琴弦)。《説文•糸部》:“緪,急也。”段玉裁注:“緪與㮓音義皆同。”《楚辭•九歌•東君》:“緪瑟兮交鼓。”王逸注:“緪,急張絃也。”唐柳宗元《初秋夜坐贈吴武陵》:“若人抱奇音,朱絃緪枯桐。”明劉基《琴清堂詩》:“緪之朱絲絃,彈我《白雪》音。”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26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931頁,第14字
標點整理本: 第894頁,第1字
《廣韻》:古恆切;《集韻》、《韻會》:居曾切,𡘋音𢫮。《說文》:大索也。一曰急也。《玉篇》:駃疾也。或作𢫮。《廣韻》:急張。亦作絚。詳絚字註。
又,《廣韻》:古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鄧切,𡘋音𠀕 —— 義同。
〔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緪〕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ēng、gè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恆。
〔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ēng] ⑴ 大绳子;粗索子。《説文•糸部》:“緪,大索也。”清王士滇《愁霖行》:“涒灘之歲陰氣凝,愁霖不絶如貫緪。”⑵ 引急;绷急(琴弦)。《説文•糸部》:“緪,急也。”段玉裁注:“緪與㮓音義皆同。”《楚辭•九歌•東君》:“緪瑟兮交鼓。”王逸注:“緪,急張絃也。”唐柳宗元《初秋夜坐贈吴武陵》:“若人抱奇音,朱絃緪枯桐。”明劉基《琴清堂詩》:“緪之朱絲絃,彈我《白雪》音。”㈡ [gèng] ⑴ 竟。《方言》卷六:“絚,竟也。秦、晋或曰緪,或曰竟,楚曰筵。”《廣韻•嶝韻》:“緪,亦作絙。”《文選•班固〈答賓戲〉》:“潛神默記,緪以年歲。”李善注引《方言》曰:“緪,竟也。”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恆切頁碼第438頁,第6字續丁孫
縆
大索也。一曰急也。从糸𢛢聲。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古恒切頁碼第1037頁,第7行,第3字述
大索也。一曰急也。從糸恆聲。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恆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2633頁,第3字許惟賢第1145頁,第10字
大索也。
《通俗文》。大索曰緪。
一曰急也。
《淮南子》曰:張瑟者小弦絚。大弦緩。高氏注曰:絚,急也。王逸注《九歌》曰:絚,急張弦也。如月之恆傳曰:恆,弦也。本亦作緪。沈重古恆反。按《手部》揯,引急也。緪與揯音義皆同。
从糸。恆聲。
古恆切。六部。亦作絚。非从𠄢之絙也。亦古鄧切。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865頁,第17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113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2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81頁,第1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20頁,第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921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231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461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768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45頁,第2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57頁,第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589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2767頁【補遺】第17924頁【補編】第1490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09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40頁【崇文】第455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897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236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213頁,第2字 |
a rop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