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雖)是什么意思
虽通唯-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虽通唯
虽音wéi。虽,上古属心纽微部;唯,上古属喻纽微部。二字为迭韵通假。虽的本义是虫名。《说文》:“虽,似蜥易而大。”通唯,副词,只,只是,仅仅。《诗经·大雅·抑》:“女虽湛(dān)乐从,弗念厥绍。”(你们只是任意作乐放纵,不想继承那先王的遗业。女,同汝。湛,通耽,沉溺。从,同纵,放纵。厥,其。绍,继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只是盛德到了顶点,别的就不能比这再增加了。蔑,无,没有。)《墨子·兼爱下》:“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汤取法焉。”(只是墨子先生所说的兼爱,是从商汤王那里取法来的。)
唯通虽-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唯通虽
唯音suī。唯,上古属喻纽微部;虽,上古属心纽微部。二字为迭韵通假。唯的常用义是象声词,应答声。《说文》:“唯,诺也。”通虽,表示让步,虽然,即使。《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天下的人,即使各自的认识看法不同呵,然而却有共同称道的东西。)《史记·淮阴候列传》:“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汉王刘邦沉默很长时间,说:“我赶不上他。”韩信拜了二拜,赞同地说:“即使是我也认为您赶不上他。”)刘知几《史通·疑古》:“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zhēn)择。”(近古的史书,讲得虽然周详完备,但对事实却很少鉴别选择。)
虽-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虽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虽-古代汉语字典
虽suī
【繁体字】:雖
【释义】:
①虫名,形似蜥蜴。《说文》:“虽,似蜥蜴而大。”②连词。连接分句,表示承认某种事实,以引出下文的转折。可译为“虽然”、“尽管”。《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若:如。)《后汉书·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③连词。连接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可译为“即使”、“纵然”。《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苏轼《前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说明】“雖”为形声字,形旁是“虫”,声旁是“唯”。
虽-常用古汉语字典
虽suī
【繁体字】:雖
【释义】:
[副]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只。《诗经·大雅·抑》: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管子·君臣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连]①表示已成为事实的让步。虽然。杜甫《石壕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孔雀东南飞(并序)》: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②表示未成为事实的让步。即使。林嗣环《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司马迁《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袁枚《祭妹文》: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虽-常用字详解字典
虽suī
雖
从虫唯省声,形声,,9画。①连词。虽然虽说|虽则。②连词。纵然,即使为人民利益而死,虽死犹荣。
〈辨〉虽字繁体作雖,从虫唯声,本义为虫名,形似蜥蜴有花纹而身体大;一说即水蜥蜴。现行义皆为假借。简化作虽。
虽-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虽suī雖
【释义】:
①连接分句,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关系,即姑且承认某种客观事实,再引起转折的下半句,相当于“虽然”办法虽好,却很难实施|天气虽冷,冬泳队员却毫不在意。→②连接分句,用在上半句表示假设的让步,即姑且承认某种假设的事实,再引起转折的下半句,相当于“纵然”“即使”拼死抗敌,虽败犹荣。统读suī,不读su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