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惕)是什么意思
惕-古文字通假字典
惕
(錫透ti)讀為易(錫喻yi),叠韻,透喻準旁紐
侯馬盟書三二九:“余不敢惕此。”《吕氏春秋·禁塞》:“古之道也不可易。”高誘注:“易,猶違。”郭店楚簡本《老子》甲簡一四:“大少(小)之多惕必多(難)。”惕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王弼本作易。簡本《老子》甲簡一五~一六又云:“又(有)亡之相生也,戁(難)惕之相成也……”惕馬王堆帛書甲、乙本、王弼本皆作易。又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簡一七~一八:“君子難得而惕(使)也……是以少(小)人惕得而難(事)也……”按《易·夬》:“惕號。”吕祖謙音訓:“惕,晁氏曰:‘案古文作易。’”
惕-古文字通假字典
惕
(錫透ti)讀為賜(錫心ci),叠韻
河南輝縣出土的趙孟疥壺:“禺(遇)邗王于黄池,為趙孟(介),邗王之惕金,台(以)為器。”壺銘記魯哀公十三年,吴晉會於黄池,趙孟(趙簡子鞅)介(副手)受賜金於吴王夫差,因鑄器以記之。
惕-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惕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惕-古代汉语字典
惕shāng
【释义】:
见“惕”㈡。
惕-古代汉语字典
惕tì△
【释义】:
①警惕,戒惧。《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吕氏春秋·慎大》:“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惕息]因恐惧而心跳气促。司马迁《报任安书》:“视徒隶则心惕惕。”②疾速。《国语·吴语》:“一日惕一日留。”(留:指徐缓。)③忧伤。卢谌《答魏子悌》:“乖离令我感,悲欣使情惕。”柳宗元《乞巧文》:“抱拙终身,以死谁惕?”
惕-常用字详解字典
惕tì
从心易声,形声,,11画。谨慎小心惕厉△警惕。
〈辨〉惕字从心,本义为恭敬;引申有谨慎义◇注意:惕字声符作易;不是昜,昜读yáng。昜用为偏旁简化作,见疡、炀、玚、杨等字,但是,惕字不能作。
惕-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惕tì
【释义】:
小心;谨慎警惕。
惕-金瓶梅字典
惕
tì 《广韵》:怵惕,忧也。又爱也。 他历切 梗开四入锡透
恭敬戒慎状。 朕承祖宗不拔之洪基,上皇付托之重位,创造万事,惕然悚惧。(九九6下2)
惕-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